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革命史

中国革命史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历史地理

  • 购买点数:14
  • 作 者:王宏彬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61009623
  • 标注页数:405 页
  • PDF页数:42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第一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

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1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亚洲国家的侵略 4

二 两次鸦片战争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 5

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失败 5

《南京条约》的签订 7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8

三 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产生 10

洋务运动 10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2

新的阶级的诞生 13

四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4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14

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 16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17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18

第二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0

一 鸦片战争时期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20

二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24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和发展 24

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政策 26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 28

三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30

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 30

《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高涨 32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34

本章小结 37

第二章 辛亥革命 40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 40

一 《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社会 40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 40

清政府的“新政” 41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发动的爱国运动 42

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3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43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5

革命小团体的纷纷成立 47

三 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48

同盟会的成立 48

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49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50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52

一 武装起义的发动和革命形势的高涨 52

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52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53

保路运动 55

二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57

武昌起义 57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59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和法令 60

三 袁世凯的篡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62

帝国主义的扶植与袁世凯的东山再起 62

袁世凯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63

第三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 66

一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全国的反袁斗争 66

袁世凯的专制独裁 66

“二次革命”及其失败 68

袁世凯的帝制活动 70

护国运动 72

二 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和革命党人发动的护法运动 74

北洋军阀的分裂与张勋复辟 74

皖系军阀的卖国独裁统治 75

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76

本章小结 79

第三章 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 82

第一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82

一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82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8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85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86

二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87

五四爱国运动 87

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90

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96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 96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98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99

第二节 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 103

一 国共合作的建立 103

二十年代远东国际格局和国内政局 103

五四运动后孙中山的重新奋起与挫折 104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05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107

二 国民革命的兴起 110

黄埔建军和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 110

北京政变和国民会议运动 112

“五卅”运动和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114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建立 117

三 统一战线中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 118

统一战线内部的分化与斗争 118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 120

四 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高涨 121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21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24

五 国民党右派集团叛变革命 国民革命的失败 128

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128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29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的失败 131

本章小结 135

第四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139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反动统治 139

一 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39

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统一”全国 139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141

二 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独裁统治 142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142

对内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44

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 145

第二节 土地革命的开展和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47

一 共产党发动和领导土地革命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 147

中国革命的低潮 147

中共“八七”会议和武装起义的发动 148

二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 153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土地革命的开展 153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 156

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159

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化“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162

三 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 164

四 探索革命新道路中的失误与历史性的转折 166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危害 166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利和长征的开始 167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169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国内和平的实现 172

一 “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72

“九·一八”事变 172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75

抗日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 178

二 “一二·九”运动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 179

华北事变 179

“一二·九”运动 180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182

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国内和平的实现 184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84

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 18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0

本章小结 192

第五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96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发动 196

一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 抗日战争爆发 196

日本加速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6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19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199

二 全民族抗日高潮的出现 201

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 201

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战场的开辟 204

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独立自主原则 206

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新形势 210

第二节 中国人民坚持团结抗战的艰苦历程 211

一 相持阶段中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斗争 211

相持阶段的到来,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 211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和傀儡政权的建立 212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213

中国共产党坚持国共合作,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要战场 217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 220

二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团结抗战的方针 221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2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225

三 中国人民克服抗日战争中的严重困难 226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加强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226

敌后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英勇斗争 229

共产党战胜困难的各项政策,解放区的巩固与发展 231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35

一 国民党统治日趋腐败和大后方民主运动的高涨 235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战场的局部反攻 235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危机 237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239

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240

二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42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42

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44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军,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245

本章小结 247

第六章 全国解放战争 250

第一节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50

一 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250

战后国际斗争格局的重大变化 250

国内形势和各党派对中国前途的主张 251

二 争取和平民主的重大斗争 253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253

重庆谈判 254

解放区的自卫作战,“一二一”运动 256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58

三 国民党的内战部署和共产党巩固解放区的措施 259

国民党反动派对政协协议的破坏 259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的内战部署 260

共产党自卫战争的准备 261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263

一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63

全国内战爆发后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军事方针 263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266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267

二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及政策 269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269

中国共产党“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行动纲领 271

三 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和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壮大 273

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发展 273

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275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空前巩固和壮大 276

第三节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78

一 战略决战的胜利 278

决战前的形势 278

辽沈战役 278

淮海战役 280

平津战役 280

二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82

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 282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283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85

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86

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28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涎生 287

本章小结 289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确立 293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国民经济的恢复 293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方针 293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293

全国大陆的统一,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294

没收官僚资本,接受帝国主义在华财产 295

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 296

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 299

二 抗美援朝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 301

抗美援朝运动 301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303

镇压反革命运动 305

“三反”、“五反”运动 306

三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309

整风和整党运动 309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31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312

一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1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312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14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315

外交政策的伟大胜利 317

二 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18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8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1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伟大意义 326

本章小结 328

第八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曲折 331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和探索中的失误 331

一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331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31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的提出 334

党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336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338

二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的曲折 339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339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4? 343

纠正“左”倾错误的中断和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343

三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345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通过和各项工作条例的颁布 345

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的全面贯彻 347

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左”倾错误的发展 352

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胜利完成,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353

第二节 十年内乱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长期停滞 357

一 “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357

二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持续 359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全国大动乱 359

林彪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被粉碎 364

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阴谋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367

三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严重危害 371

本章小结 374

第九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78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378

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78

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378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80

二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382

三 拨乱反正的伟大胜利 386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86

拨乱反正的伟大成就 387

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389

第二节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391

一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纲领的制定 391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后各条战线的新成就 39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393

二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395

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395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396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399

本章小结 401

后记 405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革命史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