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楹联学

中国楹联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文学

  • 购买点数:21
  • 作 者:季世昌 朱净之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0432034X
  • 标注页数:773 页
  • PDF页数:788 页
图书介绍
标签:楹联 编著

第一章 楹联本质论 1

第一节 导言 1

第二节 楹联的性质和特征 4

一、楹联的定义 4

二、楹联的特征 11

第三节 楹联的地位和作用 22

一、楹联的地位 22

二、楹联的作用 25

第四节 建立中国楹联学 39

一、建立中国楹联学的意义 39

二、楹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41

三、怎样建立中国楹联学 45

第二章 楹联发展论 47

第一节 楹联的孕育和诞生 47

一、在古诗文辞赋中孕育 47

二、借门神和桃符而诞生 55

第二节 楹联的发展、繁荣和鼎盛 62

一、宋元楹联的发展 62

二、明代楹联的繁荣 68

三、清代楹联的鼎盛 77

第三节 近现代楹联的继承和运用 96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楹联 96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楹联 109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楹联 127

第三章 楹联分类论 150

第一节 按内容分类 150

一、叙事述史联 151

二、写景状物联 154

三、抒情勉志联 157

四、评论说理联 159

五、批判讽刺联 165

六、戏谑智巧联 167

第二节 按用途分类 170

一、春联 171

二、行业联 186

三、名胜古迹联 194

四、婚联 211

五、寿联 226

六、挽联 240

七、装饰联 255

八、题赠联 262

九、课联 265

十、游戏联 267

第三节 按创作方式分类 268

一、创作联 269

二、改制联 269

三、集引联 274

四、征募联 283

五、组联 298

六、额联 299

第四节 按联文长短分类 301

一、超短联 302

二、短联 305

三、中联 313

四、长联 322

五、超长联 327

(一)钟云舫拟题江津临江城楼联 327

(二)毕武题长城主题应征联 341

(三)钟云舫六十自寿联 346

(四)李芸青题长沙天心阁联 354

(五)无名氏挽友联 358

(六)张之洞题长沙屈原湘妃祠联 362

(七)李善济题灌县青城山联 367

(八)潘炳烈题武昌黄鹤楼联 373

(九)李爱歧题长沙天心阁联 377

(十)黄摩西挽所欢联 381

(十一)俞樾题杭州彭刚直祠联 386

第四章 楹联修辞论 391

第一节 楹联修辞的特点 391

一、多而全 392

二、精而巧 393

三、活而变 396

四、新而奇 398

第二节 运用语音修辞 400

一、同韵联 401

二、迭韵联 402

三、押韵联 403

四、同声联 408

五、同音联 410

六、全部同音字联 414

七、一字多音联 414

八、绕口联 416

九、借音联 417

十、谐音双关联 419

十一、单纯谐音联 423

十二、方言谐音联 424

十三、外语谐音联 425

十四、四声联 425

十五、全平全仄联 426

十六、特殊节奏联 426

十七、拟声联 427

第三节 运用文字修辞 428

一、异体字联 428

二、手写体联 429

三、同偏旁字联 429

四、异偏旁字联 431

五、叠形字联 431

六、合音字联 432

七、通假字联 433

八、别字联 434

九、形近字联 435

十、对称字联 435

十一、以字摹形联 436

十二、以形摹字联 437

十三、析字联 437

十四、置换偏旁字联 440

十五、增损笔画字联 441

十六、嵌字联 442

十七、藏字联 453

十八、缺字联 456

十九、顶真联 457

二十、复字联 460

二十一、连环字联 462

二十二、借形联 462

二十三、标点符号联 463

二十四、倒写字联 464

二十五、外文字联 464

二十六、宝塔联 464

二十七、缺笔联 465

第四节 运用词汇修辞 466

一、一词多义联 466

二、转类联 467

三、借义联 468

四、避讳联 469

五、合称联 469

六、节缩联 470

七、断取联 471

八、别解联 471

九、隐切联 472

十、叹词联 473

十一、助词联 474

十二、象声词联 475

十三、动词联 475

十四、颜色词联 476

十五、数词联 477

十六、方位词联 478

十七、叠字联 479

十八、口语联 481

十九、歇后语联 482

二十、成语联 482

二十一、谚语联 483

二十二、现成话联 484

二十三、典故联 484

二十四、方言词语联 487

二十五、同素联 488

二十六、反义词联 489

第五节 运用语法修辞 489

一、排比联 489

二、自对联 492

三、独词句联 499

四、单音词组联 500

五、反复联 501

六、同字联 503

七、设问联 504

八、问答联 505

九、反问联 506

十、换序联 507

十一、回环联 510

十二、层递联 516

十三、两兼联 517

十四、拆词联 518

十五、组合联 519

十六、总分联 520

十七、互文联 521

第六节 运用其他方法修辞 522

一、比喻联 523

二、借代联 526

三、比拟联 529

四、自称联 531

五、夸张联 533

六、对比联 536

七、意义双关联 539

八、反语联 540

九、婉曲联 541

十、衬托联 542

十一、故意粗说联 545

十二、集引联 546

十三、释义联 549

十四、牵附联 550

十五、象征联 551

十六、通感联 551

十七、各种巧意联 552

第七节 楹联的特殊修辞手法 554

一、改联 554

二、续联 556

三、扩写联 557

四、递加联 558

五、改笔联 559

六、出新联 559

七、断句联 560

八、奇读联 562

九、故作字数不等联 562

十、故作无情对联 563

十一、谜联 564

十二、哑联 568

十三、联句联 570

十四、横额 571

第五章 楹联创作论 572

第一节 对仗 572

一、对仗是楹联最本质的特征 572

二、楹联对仗的方法 579

三、楹联对仗的避忌 589

第二节 平仄 591

一、楹联调平仄的作用 592

二、楹联调平仄的原则 594

三、楹联调平仄的方法 603

四、余论 610

第三节 立意 613

一、楹联创作立意的依据及其意义 613

二、楹联立意的基本要求 617

第四节 楹联的结构 624

一、上下联之间的逻辑结构 625

二、单联内部的语法结构 633

三、节奏 638

第五节 楹联的炼字 645

一、楹联炼字的意义 645

二、楹联炼字的要求 647

第六节 楹联的横额 652

一、横额的作用 653

二、常用横额类举 656

第七节 楹联的书写和张挂 663

一、楹联的书写 663

二、楹联的张挂 668

第六章 楹联鉴赏论 671

第一节 楹联鉴赏的依据和目的 671

一、楹联鉴赏的依据 671

二、楹联鉴赏的目的 677

第二节 楹联鉴赏的一般过程 681

一、具体感受 681

二、分析研究 685

三、联想升华 688

第三节 批判继承和创新 693

一、楹联的批判继承 693

二、创造社会主义新楹联 696

附录: 699

一、二十九种对 699

二、笠翁对韵 712

三、声律启蒙撮要 740

四、对联常用字分类表 755

五、平仄两读常用字表 759

六、入声字表 763

后记 772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楹联学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