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4
  • 作 者:林霄红 吴若飞 宋锡辉著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36742727
  • 标注页数:414 页
  • PDF页数:4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较为详细地讲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历程。

查看更多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的内容

上一篇:理论法学下一篇:现行公安法规大全
图书介绍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3

第一章 法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 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4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经济、政治背景 4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 6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一种全新的法律观 1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1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时期 12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法学革命的时期(1835~1848) 12

二、马克思、恩格斯验证、运用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法律思想的时期(1848~1870) 14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化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时期(1871~1883) 16

四、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贡献(1883~1895) 1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规律 21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起形成和发展的 21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由革命知识分子建立,再向无产阶级群众进行教育而产生的 21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而发展 22

四、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在对前人思想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3

五、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23

六、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一个开放的、永不凝滞的学说 24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主要内容 25

第一节 法的本质和根源 25

一、法的本质的初级层次——社会需要性 25

二、法的本质的二级层次——统治阶级意志性 27

三、法的本质的最深层次——物质生活条件性 2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国家的学说 30

一、国家的起源——阶级和阶级斗争 31

二、国家的本质——阶级压迫的暴力机器 34

三、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无产阶级专政 35

四、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的前提——暴力革命 37

五、无阶级社会的标志——国家的消亡 3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社会经济的学说 41

一、生产方式是法的关系产生的基础 41

二、法的关系实质是统治阶级利益的神圣化 45

三、法具有执行社会公共职能的作用 4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民主的学说 48

一、民主是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 48

二、民主具有阶级属性 49

三、民主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50

四、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的 51

第二编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实践 5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实践概述 55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实践的历史脉络 55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的萌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55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的初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57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 60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向全国的发展(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63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法制实践的主要特点 66

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方针 66

二、是一个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法制建设相结合的艰苦的探索过程 70

三、反映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70

四、以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根本任务,对国内外的敌人坚决实行专政 71

五、始终贯穿人民民主的原则 72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践 74

第一节 创建人民民主政权——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法制思想的实践 74

一、新民主主义政权建立实践的尝试 74

二、新民主主义政权建立实践的初期 75

三、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实践的深入 76

四、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实践向全国发展并取得胜利 77

第二节 制定宪法和宪法性文件——对马克思主义宪法思想的实践 79

一、制定宪法的实践 79

二、制定宪法性文件的实践 82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行政立法实践 89

第一节 革命行政法规的产生及其立法活动 89

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立法活动 91

第三节 解放区人民政权主要行政立法活动 93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刑事立法实践 94

第一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运动中产生的革命刑法 94

第二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刑法的草创活动 95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刑法的主要任务 95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刑事立法活动 96

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主要成果 97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刑事立法 98

一、抗日战争时期刑法任务的变化 98

二、抗日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 99

三、抗日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主要内容 99

四、抗日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主要特点 100

第四节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刑事立法 101

一、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基本方针 101

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主要内容 102

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关于刑罚和刑罚执行方面的发展变化 103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诉讼立法方面的实践 104

第一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诉讼制度 104

一、工农民主政权诉讼制度的特点和渊源 104

二、工农民主政权刑事诉讼的各项原则和制度 105

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诉讼制度 105

一、完善和确立一系列诉讼制度 105

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普遍推广 106

三、调解工作进一步制度化和法律化 106

第三节 解放区人民政权的诉讼制度 106

一、关于诉讼制度的规定 106

二、人民调解制度在城市中的推行 107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土地立法实践 108

第一节 旧中国的土地制度 108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改革的立法 109

一、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时期的土地立法 109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立法 109

三、抗日民主政权的土地立法 110

四、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土地立法 111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劳动立法的实践 115

第一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人运动中提出的劳动纲领 115

第二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劳动立法 116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劳动立法 119

第四节 解放区劳动立法的新发展 122

一、劳动立法的总方针 122

二、劳动立法概况 124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婚姻立法实践 126

第一节 旧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主张 126

一、旧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 126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解放妇女和改革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主张 127

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运动中关于解放妇女和婚姻问题的决议案 128

第二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婚姻立法和婚姻家庭制度 129

一、工农民主政权婚姻立法概述 129

二、工农民主政权婚姻法的主要内容 130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婚姻立法和婚姻家庭制度 131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婚姻立法概况 131

二、婚姻法内容的新发展 131

三、保护抗日军人的婚姻 134

四、男女平等的遗产继承制 135

第四节 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婚姻家庭立法 135

一、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婚姻家庭立法概况 135

二、婚姻立法的基本内容 136

三、关于与婚姻有关的土地所有权和遗产继承问题的处理原则 137

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实践概述 13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实践的历史脉络 139

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确立(1949年10月1日至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 140

二、初期发展阶段(1956~1976年) 141

三、新时期发展阶段(1976年以后) 14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实践的主要特点 144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不渝 145

二、从实际出发,锐意创新,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145

三、紧紧围绕时代主题,解决时代难题 147

四、不断总结经验、确立依法治国法制理念 148

五、坚持权利确认和权利保障的统一 150

六、一国两制的法律体系 150

七、国情与公理的结合 151

第十章 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的建立 152

第一节 中国法律体系的历史演变 15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性质和特征 15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154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性质和特征 158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及建国初期的理论发展第一章 毛泽东法律思想概述 163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和科学体系 163

一、毛泽东思想的内涵 163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66

第二节 毛泽东法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167

一、毛泽东法律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67

二、毛泽东法律思想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70

第二章 毛泽东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172

第一节 毛泽东早期的法律思想 172

一、毛泽东由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前的法律思想 172

二、毛泽东由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期间的法律思想 174

第二节 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法律思想 177

一、对法律调整对象的认识 177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法律思想 178

第三节 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法律思想 180

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法律意义 180

二、土地问题中的法律思考 181

三、民主与极端民主化 182

四、废止“肉刑” 182

第四节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法律思想 183

一、建立代表国内各阶级的国家,组建代议制政府 184

二、实行民主 184

三、宪政及新民主主义宪政 185

四、“联合政府”的思想 186

五、对黄克功案件处理的法律思考 187

第五节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法律思想 189

一、新国家的政权性质、政治体制 189

二、约法八章——新中国初期的基本法律制度 190

三、政党、国家、法律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190

四、人民民主和法律的平等性 192

第六节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思想 193

一、毛泽东关于法律的一般理论 193

二、毛泽东关于政治运动与法律调整的思想 196

三、毛泽东关于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法律思考 198

四、毛泽东的宪法思想 198

五、毛泽东的刑法思想 200

第三章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贡献与发展 205

第一节 毛泽东法律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思想 205

一、毛泽东法律思想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的法律思想 205

二、毛泽东法律思想确立了法律的惩罚和教育双重功能 208

三、毛泽东法律思想创造了新的“罪犯改造”论 210

四、毛泽东法律思想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死刑制度 212

第二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贡献和发展 214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的学说 214

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16

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刑法理论 217

四、阐述了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立法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219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理论发展 226

第一章 邓小平法律思想概述 226

第一节 邓小平法律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226

一、邓小平法律思想的形成期 226

二、邓小平法律思想的成熟期 228

三、邓小平法律思想的形成系统期 229

四、邓小平法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期 229

第二节 邓小平法律思想形成的原因 230

一、邓小平法律思想形成的个人性格原因 230

二、邓小平法律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 230

三、邓小平法律思想形成的现实原因 231

第三节 邓小平的法律思想与毛泽东法律思想的关系 232

一、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232

二、是一脉相承又有所不同的关系 233

三、邓小平法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 237

第四节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主要特征 237

一、邓小平法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38

二、邓小平法律思想具有认真的求实性 241

三、邓小平法律思想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243

四、邓小平法律思想具有高度的民主性 246

五、邓小平同志尊崇法的极大的权威性 249

六、邓小平法律思想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250

第二章 邓小平在政治领域内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252

第一节 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 252

一、社会主义法制具有阶级性 253

二、阶级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新的特点 253

三、既要防止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也要反对阶级斗争已经消亡的观点 254

四、新时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 256

五、新形势下的阶级斗争的方式 257

第二节 对人民民主专政与法制关系思想的发展 258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 259

二、人民民主专政与法制有着有机的联系 260

三、对敌专政必须遵循法制原则 262

第三节 对人民民主与法制关系的思想的发展 263

一、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内涵、性质等重要问题 263

二、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 271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协调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275

第四节 对执政党与法制关系理论的发展 277

一、法制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 277

二、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281

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成为党的基本方针 282

四、实现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具体措施 285

第五节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理论和实践 288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289

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291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法律意义 292

第三章 邓小平在经济领域内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294

第一节 经济建设中,要重视加强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294

一、倡导在经济建设中强调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法制 295

二、解决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处于什么地位的问题 296

三、法制要保障和服务于经济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297

四、揭示了法制是建设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29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300

一、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00

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造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四化建设创造必要的前提 302

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四化”创造重要的思想条件 303

四、法制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 305

第三节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307

一、法制与建设并举是治国的法宝 307

二、“两手抓”思想的现实意义 310

第四章 邓小平在文化教育领域内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316

第一节 我国教育立法的历史脉络 316

第二节 邓小平教育法律思想的构筑 322

一、主张法制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22

二、主张法制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323

三、主张教育走依法治教的道路 324

四、主张法制教育是促进和保障我国安定团结的重要手段 325

第三节 邓小平教育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326

第四节 邓小平教育法律思想构筑的基础 327

第五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进入21世纪时期的发展 33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实践与发展 33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法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333

一、第三代领导人法学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条件 333

二、第三代领导人法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条件 335

三、第三代领导人法学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条件 336

第二节 第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继承和实践 337

一、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形成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法治思想核心 337

二、继续推进法制进程和法治理念 338

三、继承和发展“一国两制”思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思想 338

第二章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法治思想核心——“依法治国” 340

第一节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340

一、“法制”与“法治”的联系和区别 340

二、“依法治国”方略在中国确立的历程 341

三、党和国家在1978年以前没有能够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原因 342

四、“依法治国”方略确立的历史背景 344

五、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一般条件和重要基础 348

第二节 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 351

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 351

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途径 354

第三节 “依法治国”方略的继承性、科学性和发展性 356

一、“依法治国”是具有继承性的治国方略 356

二、“依法治国”是具有科学性的治国方略 357

三、“依法治国”是具有发展性的治国方略 360

第四节 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361

一、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保障 361

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362

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62

四、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62

五、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 362

第三章 实现建设包括法制在内的政治文明的目标 36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363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 363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涵义 365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意义 366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意义 366

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意义 366

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意义 367

第三节 “依法治国”与政治文明建设 367

一、“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67

二、将法制建设纳入政治文明的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法学思想的发展 369

第四章 新一届中央领导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372

第一节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372

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战略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373

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战略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374

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战略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377

第二节 新一届党中央战略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381

一、新战略思想的内涵 381

二、新战略思想的特点 385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法治 389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前人思想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 389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390

第四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与社会主义法治 396

一、依法执政是我党执政经验之一 396

二、依法执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 400

三、依法执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401

第五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法治 404

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404

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406

三、依法治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 408

参考文献 411

后记 413

查看更多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