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民族政策史

中国民族政策史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21
  • 作 者:龚荫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20071043
  • 标注页数:800 页
  • PDF页数:8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论述历代封建王朝管理民族的法律,法规、对待民族宗教习俗、民族和亲、关于民族教育、民族安抚、民族征战,对民族施行的特殊政策等。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史的内容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演变 1

二、历代王朝统治民族的思想观念 5

三、历代王朝经略民族的方针策略 11

四、历代王朝对民族的管辖与民族的贡赋 20

五、怎样研究古代的治理民族政策 27

第一编 先秦时期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滥觞时代第一章 夏王朝民族政策 39

第一节 夏王朝政治概状 39

第二节 夏王朝疆域及民族分布 40

第三节 联姻通婚 42

第四节 宗亲分封 43

第五节 德化怀柔 43

第六节 五服贡纳 44

第七节 征服融合 45

第八节 结语 46

第二章 商王朝民族政策 48

第一节 商王朝政治概状 48

第二节 商王朝疆域及民族分布 50

第三节 朝廷设“宾” 51

第四节 联姻结盟 52

第五节 封赐爵位 53

第六节 五服贡纳 54

第七节 惩罚与宽贷 55

第八节 掠夺奴隶 56

第九节 征服融合 57

第十节 结语 58

第三章 西周王朝民族政策 59

第一节 西周王朝政治概状 59

第二节 西周王朝疆域四至及民族分布 60

第三节 朝廷设官 62

第四节 通婚结盟 63

第五节 分封监控 64

第六节 五服职事 65

第七节 归附贡献 66

第八节 因俗而治 67

第九节 征服融合 68

第十节 结语 68

第四章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民族政策 70

第一节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政治概状 70

第二节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疆域及民族分布 73

第三节 朝廷设置管理民族的官职 74

第四节 春秋和战国前期分封制 74

第五节 “先同姓、后异姓、再后异族” 75

第六节 “和亲”联姻普遍化 76

第七节 尊崇周王,驱逐夷狄 77

第八节 从晋和西戎,到华夏和戎夷 78

第九节 华夏夷狄,互学其长 79

第十节 兼并统一与民族融合 81

第十一节 结语 83

第二编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策——民族政策确立时代第一章 秦王朝民族政策 87

第一节 秦王朝政治概状 87

第二节 秦朝时期民族情势 88

第三节 朝廷设置管理民族的官职和机构 92

第四节 在民族聚居地区设“道” 92

第五节 北征匈奴,南平百越 95

第六节 制定民族法“属邦律” 97

第七节 少量征收,贡献方物 99

第八节 修筑通往边疆的道路 99

第九节 移民边疆屯垦 100

第十节 结语 101

第二章 西汉王朝民族政策 103

第一节 西汉王朝政治概状 103

第二节 西汉时期民族情势 104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109

第四节 对匈奴“和亲”,对百越“和集” 113

第五节 汉武帝开拓边疆 119

第六节 封赐“王”、“侯”、“君长” 125

第七节 输租赋,进贡献 127

第八节 徙汉民实边,移夷民内地 130

第九节 汉宣帝转变政策 134

第十节 王莽改制 137

第十一节 结语 141

第三章 东汉王朝民族政策 144

第一节 东汉王朝政治概状 144

第二节 东汉时期民族情势 145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149

第四节 封赐都护、都尉、王、侯、君长 152

第五节 靠内交租赋,边远作贡献 154

第六节 讨伐匈奴、西羌、南蛮 156

第七节 推行“以夷制夷” 160

第八节 对西域“三绝三通” 164

第九节 结语 168

第四章 魏、蜀、吴三国民族政策 169

第一节 魏、蜀、吴三国政治概状 169

第二节 魏、蜀、吴三国民族情势 171

第三节 魏、蜀、吴三国管理民族的机构 173

第四节 魏国民族政策 177

第五节 蜀国民族政策 181

第六节 吴国民族政策 186

第七节 结语 190

第五章 西晋王朝民族政策 192

第一节 西晋王朝政治概状 192

第二节 西晋时期民族情势 194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196

第四节 封赐民族酋领官爵 198

第五节 对民族索取与奴役 199

第六节 军事管制民族地区 201

第七节 对内迁诸族的安置 204

第八节 镇压“不听命”、“反叛者” 207

第九节 结语 210

第六章 东晋和南朝民族政策 212

第一节 东晋和南朝政治概状 212

第二节 东晋和南朝时期民族情势 214

第三节 东晋和南朝管理民族的机构 216

第四节 设置左郡左县和僚郡俚郡 219

第五节 封赐民族酋领官爵 225

第六节 对民族索取与奴役 231

第七节 强制蛮夷出居平地或迁徙京邑 234

第八节 征集和使用“蛮兵” 237

第九节 讨伐越蛮僚人 240

第十节 结语 243

第七章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民族政策 245

第一节 “五胡十六国”前之政治概状 245

第二节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建立情形 248

第三节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中央及地方管理的机构 253

第四节 “五胡十六国”前期六国的施政 257

第五节 “五胡十六国”后期十国的治理 262

第六节 鲜卑族拓跋北魏的政治 268

第七节 北魏分裂后相继诸政权之治 276

第八节 结语 281

第三编 隋唐五代宋辽夏金民族政策——民族政策发展时代第一章 隋王朝民族政策 285

第一节 隋王朝政治概状 285

第二节 隋朝时期民族情势 289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292

第四节 隋朝治理民族的策略 295

第五节 对强族势力“离强合弱” 298

第六节 推行怀柔抚绥 301

第七节 实行和亲、通好、交市 305

第八节 派兵讨伐和远征 311

第九节 结语 315

第二章 唐王朝民族政策 317

第一节 唐王朝政治概状 317

第二节 唐朝时期民族情势 321

第三节 唐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 326

第四节 唐朝治理民族的方略 331

第五节 太宗、高宗、玄宗开拓边疆 335

第六节 边疆民族地区的设置 343

第七节 对民族酋领授予官职册封衔爵及优待 353

第八节 “和亲”之策 358

第九节 进贡与赋税 367

第十节 开展与边疆民族互市 374

第十一节 文化交流 378

第十二节 结语 381

第三章 五代十国民族政策 384

第一节 五代十国王朝政治概状 384

第二节 五代十国时期民族情势 387

第三节 五代十国管理民族的机构 388

第四节 后梁王朝对民族的施政 389

第五节 后唐王朝对民族的政治 390

第六节 后晋王朝对民族的治理 393

第七节 后汉王朝对民族之治 394

第八节 后周王朝对民族之策 395

第九节 结语 397

第四章 宋王朝民族政策 398

第一节 宋王朝政治概状 398

第二节 宋朝时期民族情势 400

第三节 宋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 403

第四节 对北方辽、西夏、金政权之策 406

第五节 对西北和西南诸民族政权之治 411

第六节 对南方民族地区设置与管理 415

第七节 “树其酋长,使自镇抚” 419

第八节 民族地区征收 424

第九节 “因俗而治” 427

第十节 结语 431

第五章 辽、西夏、金王朝民族政策 433

第一节 辽王朝对民族的经略 433

第二节 西夏王朝对民族的治理 442

第三节 金王朝对民族的施政 447

第四节 结语 453

第四编 元明清时期民族政策——民族政策定制时代第一章 元王朝民族政策 457

第一节 元王朝政治概状 457

第二节 元朝时期民族情势 459

第三节 元朝管理民族的机构 461

第四节 元朝民族等级政治 464

第五节 民族地区设置与参用土酋为官 469

第六节 建立土官土司管理制度 474

第七节 边疆民族朝贡与纳赋 478

第八节 联姻之策 482

第九节 尊重宗教 485

第十节 组织和使用土兵 488

第十一节 结语 492

第二章 明王朝民族政策 493

第一节 明王朝政治概状 493

第二节 明朝时期民族情势 496

第三节 明朝管理民族的机构 498

第四节 明朝统治者的民族思想观念 501

第五节 施行征伐、防御、招降、安抚诸策 503

第六节 实行土司制度 508

第七节 朝贡和纳赋 517

第八节 在边疆民族地区屯田 521

第九节 开展互市 524

第十节 土兵建立及作用 527

第十一节 尊重宗教 530

第十二节 施行“文教” 532

第十三节 结语 534

第三章 清王朝民族政策 536

第一节 清王朝政治概状 536

第二节 清朝时期民族情势 539

第三节 清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 542

第四节 在边疆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变化 545

第五节 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总方针 553

第六节 清代民族边防变化及签界约 562

第七节 对待汉族和边疆民族上层 571

第八节 制服民族叛乱与分裂势力 577

第九节 清代的土司制度 584

第十节 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 603

第十一节 “因俗而治” 610

第十二节 民族立法 615

第十三节 尊崇藏传佛教与重视伊斯兰等宗教 620

第十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 628

第十五节 推行“新政” 634

第十六节 结语 639

附录:中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辑录——汉晋、唐宋、明清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一、汉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645

1.匈奴单于 645

2.南匈奴单于 658

3.北匈奴单于 664

4.乌桓王 667

5.鲜卑王 668

6.丁零王 670

7.前赵王 671

8.后赵王 675

9.北凉王 676

10.大夏王 677

11.后燕王 679

12.西燕王 680

13.南燕王 681

14.西秦王 682

15.前秦王 683

16.后秦王 684

17.后凉王 686

18.仇池公(王) 687

19.代王 689

20.北魏王 691

21.北周王 694

22.柔然可汗 695

23.大魏王 698

二、唐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700

1.东突厥可汗 700

2.西突厥可汗 704

3.后突厥可汗 706

4.奚族王 709

5.渤海王 711

6.吐蕃王 714

7.南诏王 722

8.大理王 726

三、明清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知名土司二十九家) 730

1.临洮卫土指挥同知赵氏 730

2.洮州卫土指挥佥事杨氏 732

3.庄浪卫土指挥使鲁氏 733

4.西宁卫土指挥使祁氏 735

5.瓦寺宣慰司宣慰使索氏 737

6.德尔格忒宣慰司宣慰使噶尔氏 740

7.大金川安抚司安抚使 742

8.永宁宣抚司宣抚使奢氏 743

9.酉阳宣慰司宣慰使冉氏 745

10.石砫宣慰司宣慰使(后降土通判)马氏 748

11.阿迷州土知州普氏 751

12.广南府土同知侬氏 753

13.丽江军民府土知府木氏 754

14.车里军民宣慰司宣慰使刀氏 756

15.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宣慰使思氏 758

16.木邦军民宣慰司宣慰使罕氏 760

17.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氏 761

18.金筑安抚司安抚使金氏 763

19.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杨氏 764

20.夭坝安抚司安抚使(后降土把总)夭氏 767

21.麻哈州土同知(后降土外委)宋氏 769

22.东兰州土知州韦氏 770

23.南丹州土知州莫氏 772

24.田州府土知府(后降土知州)岑氏 773

25.思明府土知府黄氏 775

26.永顺军民宣慰司宣慰使彭氏 777

27.保靖军民宣慰司宣慰使彭氏 780

28.施南宣慰司宣慰使(后改宣抚司宣抚使)覃氏 784

29.容美宣慰司宣慰使田氏 785

主要参考书目 789

后记 799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史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