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实用康复医学

实用康复医学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 购买点数:22
  • 作 者:周士枋 范振华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10503650
  • 标注页数:839 页
  • PDF页数:86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康复医学概述 1

一、康复、康复医学、医疗康复的基本概念 1

(一)康复 1

第一篇 概论 1

(二)康复医学 2

(三)医疗康复 2

(四)康复医学发展的必然性 2

二、康复医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3

三、康复医学的对象 4

(三)各种慢性病患者 5

(四)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患者 5

(二)老年人 5

(一)残疾人 5

四、康复医学的内容 6

(一)康复医学基础学 6

(二)康复功能评定 6

(三)康复治疗学 6

(四)康复临床学 7

(五)社区康复 7

五、康复医学发展简史、现状与前景 9

(一)中国古代康复医学的发展 9

(二)西方古代康复医学的发展 10

(三)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 10

(四)中国康复医学的现状与前景 11

(一)内力 13

(二)外力 13

一、作用于人体的力 13

第二章 康复医学的力学基础 13

二、人体杠杆 14

(一)有关杠杆作用的几个名词 14

(二)杠杆的分类 14

(三)杠杆原理在康复学中的应用 15

三、骨组织的力学特性 16

(一)影响骨骼强度与刚度的因素 16

(二)影响骨骼力学性能改变的因素 16

四、关节的力学特性 17

(一)关节的分型 17

(二)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 17

(二)影响肌力的因素 18

(一)运动单位 18

五、肌肉的力学特性 18

(三)关节的润滑 18

(三)肌肉的收缩形式 19

(四)肌肉的协同 19

六、纤维组织的力学特性 20

(一)韧带的力学特性 20

(二)肌腱的力学特性 20

七、躯干与四肢肌肉的功能 21

(一)躯干肌 21

(二)上肢肌 21

(三)下肢肌 22

第三章 康复医学的生理学基础 24

一、对骨骼肌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24

(一)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 24

(二)肌纤维的功能单位--运动单位 26

(四)评定时间 27

(三)不同运动形式对骨骼肌的影响 27

(一)运动中提高肌肉摄气能力 28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8

(二)运动中的循环调节 29

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0

(一)运动中摄氧量的变化 31

(二)最大摄氧量 31

四、对代谢的影响 32

(一)运动中和运动后的能量代谢 32

(二)运动中的乳酸代谢 33

(三)运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33

五、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34

七、对骨关节的影响 35

(一)运动对骨结构的维持作用 35

(二)运动对电解质的影响 35

(一)运动对水分的影响 35

六、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35

(二)运动对软骨的作用 36

八、对神经体液--激素的影响 36

(一)交感-肾上腺系统 36

(二)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36

(三)胰岛激素 37

(四)生长素系统 38

(五)垂体-甲状腺系统 38

(六)垂体-性腺系统 38

(七)自由基 39

(三)运动对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的影响 40

(三)涉及到医师的问题 40

(二)运动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 40

(一)运动对B细胞功能的影响 40

九、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0

(一)人体代偿的类型 41

(四)运动对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 41

十、对代偿功能的影响 41

(二)中枢神经功能代偿 41

十一、对精神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42

一、社区康复的发展过程 44

第四章 社区康复 44

二、社区康复的基本概念 45

(一)社区的概念 45

(二)社区康复的内涵 45

三、社区康复的基本模式 46

四、社区康复的管理体系 47

(一)社区康复的组织管理 47

(二)社区康复的资源中心 48

(二)社区康复工作制度与职责的建立和健全 48

(四)社区康复的评估 49

五、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和程序 50

(二)社区康复的工作程序 50

(一)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 50

六、中国社区康复的发展前景 51

第五章 康复医学的三级预防 53

一、健康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53

(一)人群医学和人类健康 53

(二)健康的概念 53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54

二、康复医学中的三级预防 54

(一)预防医学中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 54

(二)WHO所确定的康复三级预防 54

(三)康复治疗和预防病损、伤残的关系 55

(四)三级康复预防的重点 55

(一)发展中国家的伤残预防 56

三、康复预防的基本措施 56

(二)发达国家的伤残预防 57

四、体力活力-健康模式的转变 57

(二)运动-强身的健身模式及其转变 57

(一)运动与强身的关系 57

一、康复医学科基本要求和设备 60

二、康复医学科各室的常用设备 60

(一)运动治疗室的常用设备 60

第六章 康复治疗的常用设备 60

(二)其它物理治疗设备 64

(三)作业治疗室的设备 64

(四)言语治疗室的设备 65

(五)传统康复治疗室的设备 65

(六)功能测试室的设备 65

[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 66

一、概述 68

第七章 残疾分类 68

第二篇 功能评定 68

二、WHO残疾分类标准 69

(一)病损或残损 69

(二)失能 70

(三)残障 71

三、中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 72

(一)视力残疾标准 72

(二)听力言语残疾标准 72

(三)智力残疾标准 73

(四)肢体残疾标准 74

(五)精神病残疾标准 75

[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 75

四、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伤残评定标准 77

(一)Ⅰ级伤残 77

(二)Ⅱ级伤残 77

(三)Ⅲ伤残 78

(五)Ⅴ级伤残 79

(四)Ⅳ级伤残 79

(六)Ⅵ级伤残 80

(七)Ⅶ级伤残 81

(八)Ⅷ级伤残 82

(九)Ⅸ级伤残 82

(十)Ⅹ级伤残 83

五、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功能分级 84

(一)评估分级的基本原则 84

(二)最低参赛残疾标准 85

(三)常见残疾运动员功能分级标准 86

(一)肌肉骨骼系统 88

六、美国永久性功能障碍分级标准 88

(二)神经系统 106

(三)呼吸系统 108

(四)心血管系统 108

(五)消化系统 114

(二)肌力测试的原则 117

二、手法肌力测试 117

一、概述 117

(一)肌力检查的应用 117

第八章 肌力检查 117

(一)手法肌力测试方法 118

(二)手法肌力测试的评价标准 118

(三)手法肌力测试的操作及评价方法 118

三、等长肌力测试 126

(一)等长肌力测试方法 126

(二)四肢肌力等长测试 126

(三)腹、背肌等长耐力测定 127

四、等速肌力测试 127

(一)慢速测试 129

(二)快速测试 130

(四)等速离心肌力测试 130

(三)其它等速向心肌力测试 130

(五)多角度等长测试 131

五、肌力功能测试及评价时的注意事项 131

(一)肌力功能测试时的注意事项 131

(二)评价测试结果时的注意事项 132

(三)肌力测试的禁忌证 132

(一)通用量角器 133

二、量角器类型及其使用 133

第九章 关节活动度检查 133

一、概述 133

(二)方盘量角器 135

(一)手部关节活动度检查 140

三、手部关节和脊柱活动度检查 140

(二)脊柱活动度检查 141

(三)评价关节活动度时的注意事项 143

第十章 神经-肌电图 144

一、概述 144

二、神经-肌电图检查仪器与设备 144

(一)仪器 144

(二)电极 145

三、神经-肌电图检查方法 146

(一)检查程序和正常、异常肌电表现 146

(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148

(三)激发电位 149

(四)运动诱发电位 150

(六)其它检查 151

四、神经-肌电图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151

(五)单纤维肌电图检查 151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功能检查--电刺激式电诊断 154

一、下运动神经元和肌肉的组织结构 154

(一)周围神经的基本结构 154

(二)运动单位的组织结构 155

(三)运动点 156

二、电刺激与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关系 157

(一)刺激的种类 157

(二)电刺激与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关系 157

三、神经肌肉的病理变化 158

(一)神经纤维的变性 158

(二)神经纤维的再生 159

(三)神经损伤的程度 159

(四)检测电极 160

(一)对检查者的要求 160

(三)患者体位与检查区域 160

(二)检查室的要求 160

四、电刺激式电诊断的技术要求 160

(六)如何保证测定的准确性 161

(五)正确确定运动点 161

五、直流-感应电检测 162

(一)直流-感应电检测的意义 162

(二)检测仪器的要求 162

(三)检测方法与步骤 162

(四)检测结果 163

(一)强度-时间曲线检查的意义 165

(三)测定方法和步骤 165

(二)检测仪器的要求 165

六、强度-时间曲线检查法 165

(四)曲线的形态及其解释 166

(五)对强度-时间曲线的评价 168

第十二章 心血管功能试验 169

一、概述 169

(一)心血管功能试验的原理及意义 169

(二)心血管功能试验的基本要求 169

二、心电运动试验 170

(一)心电运动试验的适应证及应用范围 170

(二)心电运动试验的禁忌证 172

(三)心运动试验的安全性 173

(四)心电运动试验的运动方式 174

(五)心电运动试验的分类 174

(六)常用的心电运动试验方案 175

(七)心电运动试验的检查程序 179

(八)心电运动试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180

(九)主观劳累程度分级 181

(十)心电运动试验的运动终点 181

(十一)心电运动试验中心血管意外的处理原则 182

(十二)ST段偏移的测量方法 182

(十三)心电运动试验结果的解释 183

(十四)心电运动试验的评定标准 188

(十五)心电运动试验的局限性 188

(一)心肌显像运动试验 189

三、心脏核素运动试验 189

(二)核素心血管造影运动试验 191

(一)试验方法 192

四、应激超声心动图 192

(二)试验结果解释 193

(三)应用的局限性 193

(三)多巴胺试验 194

(四)药物试验的选择依据 194

(二)腺苷试验 194

五、药物试验 194

(一)潘生丁试验 194

第十三章 呼吸功能和气体代谢功能测定 197

一、概述 197

(一)呼吸功能的基本概念 197

(二)气体代谢的基本概念 197

二、气体代谢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98

(一)气体分析原理 198

(三)呼吸气分析直接参数 199

(二)呼吸气的分析方法 199

(四)呼吸气分析推算参数 200

三、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评定 201

(一)有氧代谢能力评定 201

(二)无氧代谢能力评定 205

四、代谢当量的确定和基础代谢 207

(一)代谢当量的确定和应用 207

(二)基础代谢率的测定 214

五、肺容量和肺通气功能测定 215

(一)肺容量测定 215

(二)肺通气量测定 215

(三)小气道通气功能 216

第十四章 步态检查 218

一、步行周期 218

(一)步行周期的各环节 218

(二)步长、步宽、足角及步频 218

(三)步行周期中的运动分析 219

(一)临床步态检查分析 221

二、步态检查及矫治原则 221

(二)实验室步态检查及分析 223

(三)异常步态的矫治原则 223

第十五章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224

一、概述 224

(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定义 224

(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范围 224

(一)评定的目的 225

(二)评定过程 225

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225

(三)评定方法 226

(五)评定地点 227

(六)影响评定因素 227

三、ADL评定表的制定与评定类型 228

(一)ADL评定表的制订 228

(二)ADL评定的类型 228

(三)功能独立性评定 233

第三篇 方法 239

第十六章 运动治疗的基本方法 239

一、概述 239

(一)肌肉收缩形式 239

(二)功能位 240

(三)不同运动疗法应用的基本原则 240

二、肌力练习 241

(一)肌力练习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241

(二)肌力练习的机制和基本原则 241

(三)肌力练习基本方法的选择 242

(四)抗阻练习 242

(五)肌力练习时的注意事项 246

三、关节活动度练习 247

(一)恢复关节活动度的常用方法 247

(二)关节活动度练习的机制和基本原则 247

(三)关节活动度练习方法 248

(四)关节功能牵引法 248

(五)连续被动运动 252

(六)关节活动度练习的注意点 253

四、耐力训练 254

(二)全身耐力练习 254

(一)肌耐力(力量耐力)练习 254

五、其它运动治疗方法 263

(一)放松练习 263

(二)牵张练习 265

(三)呼吸练习 266

(四)平衡练习 267

(五)协调性练习 267

(六)水中运动 268

(七)牵引 269

六、根据神经发育规律所采取的治疗方法 271

(一)Bobath法 271

(二)Brunnstrom法 273

(三)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法 275

七、按补偿、替代原理进行的方法 281

(一)能量节约技术 281

(二)辅助具的应用 282

(三)物理治疗的作用 285

第十七章 物理治疗 285

一、物理治疗基础 285

(二)物理治疗的种类 285

(一)物理治疗定义 285

(四)物理治疗的作用机制 286

(五)物理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87

二、电疗法 288

(一)直流电离子导入 288

(二)低频脉冲电疗法 289

(三)中频电疗法 292

(四)高频电疗法 292

三、光疗法 294

(一)红外线疗法 294

(二)紫外线疗法 295

(三)激光疗法 297

(二)超声波治疗方法 298

(一)超声波的治疗作用 298

四、超声波疗法 298

(二)石蜡的治疗作用 299

五、石蜡疗法 299

(一)石蜡的理化性质及其选择 299

(三)超声波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299

(三)石蜡的使用方法 300

(四)石蜡疗法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300

六、水疗法 300

(一)水疗的作用机制 300

(二)水疗的应用方法及适应证 300

(二)冷冻的治疗方法 301

(一)冷冻疗法的作用机制 301

七、冰冻疗法 301

(三)水疗的禁忌证 301

(三)冷冻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302

八、磁疗法 302

(一)磁场的分类 302

(二)磁疗的作用机制 302

(三)磁的治疗方法 303

(四)磁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03

(一)气功态和气功的内、外效应 305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305

一、气功 305

(二)练习气功的基本要领 308

(三)气功的基本功法 308

(四)练功注意事项 310

二、按摩 312

(一)作用机制 312

(二)操作方法 313

(三)临床应用 315

(四)注意事项 315

三、针灸疗法 316

(一)何谓针灸疗法 316

(二)针灸的取穴原则和刺激方法 317

(三)针灸疗法和康复医学 318

(二)中医食疗的特点和原则 319

(一)何谓中医食疗 319

四、中医食疗 319

(三)虚证进补 321

(四)常见疾病的食疗 323

第十九章 作业治疗 326

一、概述 326

二、作业治疗措施及其与能力的相关性 326

(一)生物力学措施 326

(二)感觉、运动刺激措施 327

(三)致能措施 327

(四)综合措施 327

三、作业治疗的分类与制订作业治疗的步骤 328

(一)作业治疗的分类 328

(二)制订作业治疗的步骤 328

四、作业治疗的组织与常用方法 329

(一)作业治疗的组织和注意事项 329

(二)作业治疗的常用方法 330

(一)心理测验和心理评估 336

(三)残疾人心理测验的应用 336

(二)心理测验的技术工具 336

一、心理评估 336

第二十章 残疾人的心理评估与治疗 336

(一)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340

二、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40

(二)影响残疾人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 341

三、心理治疗方法 342

(一)心理治疗概念 342

(二)心理治疗原则 342

(三)心理治疗基本技巧 342

(四)心理治疗形式 342

(五)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343

第二十一章 精神残疾的评定 347

一、精神残疾的评定标准 347

(一)精神残疾的病种 347

(二)精神残疾的分级 347

二、精神残疾的评定方法 348

(一)功能活动调查表 348

(三)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349

(二)功能残疾评定表 349

(一)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351

三、精神障碍疗效评定标准 351

四、老年人和儿童精神残疾的评定方法 351

(二)修订长谷川痴呆量表 352

(三)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 353

五、成人、儿童外伤性精神残疾的评定方法 355

(一)智力量表 355

(二)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 355

(三)言语量表 355

(四)操作(作业)量表 355

(五)因素分析 356

第二十二章 言语-语言残疾评估和治疗 357

一、概述 357

(一)言语和语言的基本概念 357

(二)语言交流的基本要素 357

二、失语症 358

(一)失语症分类 358

(二)失语症的检查和评估 361

(三)西方失语成套测验 362

(四)北京医科大学汉语失语成套测验 366

(五)失语症的预后 370

(六)失语症的治疗 371

三、聋哑 374

(一)早发现 374

(二)早期配戴助听器 375

(三)早期训练 375

(二)吞咽障碍的评估 377

(一)吞咽生理 377

四、吞咽障碍 377

(三)吞咽障碍的处理 378

第二十三章 假肢和矫形器的装配与康复训练 379

一、概述 379

二、假肢的分类与选择 379

(一)上肢假肢 379

(二)下肢假肢 381

(三)下肢假肢装配后的功能训练 383

(一)上肢矫形器 384

(四)假肢的维修和保养 384

(五)关于下肢截肢部位的选择 384

三、矫形器的应用 384

(二)下肢矫形器 385

(三)脊柱矫形器 386

四、内脏托带 386

(一)胃托 386

(一)补高矫形鞋 387

五、矫形鞋 387

(五)卧式牵引腰围(骨盆牵引带) 387

(四)腰围 387

(三)疝气带 387

(二)肾托 387

(二)补缺矫形鞋 388

(三)矫正鞋 388

六、病理车与助行工具 388

(一)病理车 388

(二)助行工具 388

(一)儿童残疾的发病特点 390

二、儿童残疾的发病特点与康复思考策略 390

第四篇 常见残疾病症的康复 390

一、概述 390

第二十四章 残疾儿童的康复 390

(二)儿童残疾康复的思考策略 392

三、儿童残疾的常见障碍及其处理原则 395

(一)对残疾儿童要全面照顾、关心和护理 395

(二)胃食管反流 395

(三)皮肤保护 395

(四)痉挛 395

(五)挛缩 396

(六)脊柱侧弯 396

(七)髋部发育 396

(八)下肢发育 397

四、儿童残疾康复问题的决策 397

(四)独立生活活动 398

(二)转移 398

(一)交流 398

(三)骑坐和体位 398

(六)游戏 399

(七)社会技能 399

(八)保护者的技巧 399

五、慢性残疾儿童的管理 399

(五)教育 399

(一)确定特殊目标 400

(二)涉及到家庭的问题 400

第二十五章 老人及老龄残疾的康复治疗 402

一、概述 402

二、老龄人的生物学特征 402

(一)正常老化的病理生理 403

(二)增龄引起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变 403

三、老龄残疾有关的康复特点 406

(一)少动和卧床休息对失健的影响 407

(二)药物的不良反应 407

(五)抑郁症和焦虑综合征 408

(三)排便障碍 408

(四)睡眠障碍 408

(六)疼痛 409

(七)低血压 409

四、老人康复治疗处方 409

第二十六章 肌痉挛 411

一、概述 411

二、肌痉挛的病因和病量生理学 411

(二)摆动试验和屈曲维持试验 412

(一)手法检查 412

三、肌痉挛的评估 412

(三)电生理技术 413

(四)手提测力计和等速测力器技术 413

(五)多通道肌电图对行为的分析 413

四、肌痉挛的康复处理 413

(六)被动运动与按摩 414

(五)主动运动 414

(四)水疗 414

(三)冷疗或热疗 414

(二)姿势 414

(一)解除诱因 414

(七)肌电生物反馈 415

(八)功能性电刺激 416

(九)支架和夹板 416

(十)针刺 416

(十一)药物 416

(十二)石炭酸注射疗法 417

(十三)手术 418

第二十七章 挛缩和关节活动障碍 420

一、概述 420

二、韧带和肌腱的基本结构 420

三、韧带和肌腱的力学特性 421

(一)基本特性 421

(二)机械强度 421

(三)粘弹性特点 421

四、制动和运动对韧带的影响 422

(二)韧带长度变化 423

(一)韧带强度变化 423

五、韧带的愈合 424

第二十八章 各种原因肌萎缩 426

一、肌萎缩的分类和病因 426

(一)肌萎缩的分类 426

(二)肌萎缩的病理生理 426

二、肌萎缩的评定 427

(一)肌力测定 427

(二)肢体周径与体积 427

(三)影像学检查 428

(四)实验室检查 428

(五)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428

三、肌萎缩康复治疗的常用方法 428

(一)病因治疗 428

(二)运动治疗和电刺激治疗 428

(一)肌萎缩后功能恢复的机制 429

(六)药物 429

四、各种原因所致肌萎缩后功能恢复的机制与康复特点 429

(五)神经移植术和肌肉重建术 429

(四)矫形器 429

(三)作业治疗 429

(二)各种原因所致肌萎缩的康复特点 430

第二十九章 压疮 432

一、压疮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432

(一)机械性因素 432

(三)医疗因素 433

(二)生化因素 433

二、压疮的分类和好发部位 434

(一)压疮的分类 434

(二)好发部位 436

三、预防与基本治疗措施 436

(一)预防措施 436

(二)基本治疗措施 437

(三)外科治疗 438

一、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441

(一)下尿路的解剖与生理 441

第三十章 神经源性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 441

(三)尿流动力学评价 442

(三)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因 444

(四)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分类 444

(五)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处理 446

(六)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并发症 448

二、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 448

(一)肠道的解剖生理概述 448

(二)肠道功能评价 448

(四)神经源性肠道病变 449

(三)临床治疗和处理 449

(五)肠道排空护理方案 450

第三十一章 饮食与营养 452

一、概念 452

二、营养素 452

(一)膳食中的主要成分 452

(二)膳食中的其它成分 462

三、营养状态的评估 464

(一)经口营养 465

四、营养素的补充 465

(二)非经口营养 466

(三)营养素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467

五、残疾患者的营养补充 468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468

(二)泌尿系统结石 469

(三)压疮 469

(四)水肿 469

(五)便秘 469

(六)肥胖 469

第三十二章 慢性疼痛与康复 471

一、概念 471

二、痛觉感受器传导径路 471

三、疼痛的发生机制 472

(一)闸门学说 472

(二)生物化学理论 472

(二)实验室检查 473

(一)体检 473

四、慢性疼痛的诊断步骤 473

(三)慢性疼痛理论 473

(三)X线检查 474

(四)心理检查 474

(五)肌电图和诱发电位 474

(六)体表热像图 474

(七)诊断性阻滞技术 475

五、慢性疼痛的康复治疗方法 475

(一)物理因子治疗 475

(二)运动治疗 476

(三)针刺镇痛 477

(四)行为治疗 477

(五)药物治疗 478

(六)神经阻滞和局部封闭 479

(七)神经破坏术 480

(八)外科手术镇痛 480

(九)结缔组织按摩 480

(三)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和灼痛 481

(二)周围神经痛 481

(一)肌筋膜性疼痛 481

六、常见疼痛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481

(四)幼肢痛 482

(五)神经瘤和瘢痕痛 482

(六)癌性疼痛 482

(七)疱疹性神经痛 483

(八)脊髓损伤后疼痛 484

(九)脑卒中后疼痛 484

二、主要功能障碍的特点 485

(一)失去肢体的正常功能--表现为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 485

第三十三章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康复 485

一、概述 485

第五篇 常见残疾康复 485

(二)反射亢进 487

(三)肌张力异常--出现异常的肌痉挛模式 488

(四)运动协调控制障碍 489

(五)平衡功能异常 489

三、预后与康复时机 489

四、偏瘫的功能评定 490

五、康复治疗方法 492

(一)功能恢复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492

(二)康复治疗原则 493

(三)康复治疗的基本方法 494

六、各个时期的康复治疗 498

(一)初期或软瘫期 498

(二)中期或痉挛期 501

(三)恢复期 503

(四)辅助上下肢和失用上下肢的治疗 505

第三十四章 脊髓损伤后患者的康复 507

一、脊髓损伤的解剖和病理生理学基础 507

(一)脊柱与脊髓 507

(二)脊神经 509

(三)脊髓的血液供应 509

(四)脊髓损伤的原因与病理改变 510

二、脊髓损伤的分类 510

(一)根据损伤部位及原因分类 510

(三)根据脊髓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分类 511

(二)根据损伤严重程度分类 511

(四)临床综合征 512

三、神经损伤平面评定标准 514

(一)感觉损伤平面的确定 514

(二)运动损伤平面的确定 514

(三)脊髓损伤常用术语 517

(四)脊髓损伤的功能独立性评定 517

(一)入院前处理 518

(二)外伤后脊柱稳定性评估及手术选择 518

四、脊髓损伤的早期处理 518

(三)药物治疗 519

(四)康复护理 520

(五)呼吸保障 520

(六)康复训练 520

五、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522

(一) 肌力训练 522

(二) 肌肉牵张训练 523

(三) 坐位训练 523

(五) 步态训练 525

(四) 转移训练 525

(六) 轮椅训练 526

(七)功能性电刺激 526

(八)物理治疗 526

(九)作业治疗 527

(十)肌肉功能重建 527

六、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康复治疗 527

(一)疼痛处理 527

(二)肌痉挛 529

(三)泌尿系统并发症 530

(四)性功能障碍 530

(五)心血管问题 534

(六)体温调节障碍 536

(七)异位骨化 536

(八)迟发性神经功能状态恶化 537

(九)脊髓损伤患者的老龄化问题 537

一、概述 540

(一)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540

第三十五章 脊髓灰质炎后患者的康复 540

(二)病理生理 541

(三)临床表现 541

(四)预后 542

二、功能与残疾评定 542

(一)功能评定 542

(二)残疾评定 543

(二)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接种 544

(三)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现状 544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的监测 544

三、脊髓灰质炎的预防 544

四、脊髓灰质炎的早期康复 545

(一)优先的治疗措施 545

(二)营养支持 545

(三)休息 545

(八)主动练习 546

(七)电刺激 546

(六)被动练习 546

(五)热疗 546

(四)体位 546

(九)矫形支架和行走辅助器械 547

(十)药物治疗 547

(十一)传统疗法 547

五、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康复 548

(一)常规的康复治疗 548

(三)心理康复 551

(二)康复疗效评价 551

(四)关于教育和就业问题 552

六、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的康复 552

(一)脊髓灰质炎后神经肌肉的可能适应机制 552

(二)PPS病因的推测 553

(三)有症状和无症状的PPS鉴别 553

(四)PPS患者的分级和疲劳评定 553

(五)PPS的治疗 554

(一)肢体基本功能评定 555

二、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评定 555

第三十六章 周围神经损伤后患者的康复 555

一、概述 555

(二)实用功能评定 556

三、康复治疗 556

(一)防止肌萎缩 556

(四)矫形器的应用 557

(六)心理康复 557

(五)作业治疗和ADL训练 557

(三)保持或恢复关节活动度 557

(二)感觉功能训练 557

(七)健身运动 558

(八)肢体肿胀的防治 558

(九)灼性神经痛的处理 558

四、常见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康复 558

(一)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558

(二)可自行修复的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559

(三)不能自行修复的神经损伤的康复 559

二、颅脑外伤的预后评估 561

一、概述 561

第三十七章 颅脑外伤后患者的康复 561

三、昏迷和持续性植物状态 563

(一)昏迷定义和预后 563

(二)康复治疗 564

四、颅脑外伤后常见的症状和处理 565

(一)骨折 565

(二)癫痫 565

(四)心、肺功能障碍 566

(三)高血压 566

(五)脑神经损伤 567

(六)运动障碍 567

(七)感知、认知障碍 567

五、康复治疗 570

(一)帮助患者端正对伤残的态度 570

(二)建立相应的康复治疗小组和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 570

(三)并发症的防治 571

(四)功能康复 571

(六)言语训练 572

(七)针灸和电刺激 572

(五)日常生活练习 572

第三十八章 脑性瘫痪综合征患者的康复 574

一、概述 574

二、脑性瘫痪综合征的定义 574

三、脑性瘫痪的病因 574

四、脑性瘫痪的诊断 575

五、脑性瘫痪的分型及分级 575

六、肢体功能障碍的分类 575

八、康复评定 576

七、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 576

九、制订康复训练目标 577

第三十九章 骨折和关节术后患者的康复 578

一、骨折后康复的基本问题 578

(一)骨折处理与康复的目的 578

(二)骨折康复治疗的基本方法 578

(三)康复治疗的分期 580

二、上肢创伤后的康复 582

(一)肩关节附近的骨折和创伤 582

(二)肘关节附近的骨折 584

(三)前臂骨折 585

(四)腕部骨折和创伤 586

三、下肢创伤后的康复 586

(一)髋关节附近的骨折和创伤 587

(二)膝关节区域的骨折和创伤 588

(三)小腿和踝部的骨折和创伤 589

(四)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 590

四、胸腰椎骨折的康复 590

(一)稳定骨折 591

(二)不稳定骨折 592

第四十章 截肢后患者的康复 593

一、概述 593

(一)截肢的原因和发生率 593

(二)功能评定和残疾评定 593

(三)截肢康复的阶段和内容 594

二、下肢截肢的康复 596

(一)早期康复流程示例 596

(二)假肢处方 596

(三)PT和OT治疗 598

三、上肢截肢的康复 600

(一)截肢的部位和术后处理 600

(二)假肢处方 600

(四)康复效果标准 600

(三)PT和OT治疗 601

(四)康复疗效标准 601

(一)老年截肢 602

(二)小儿截肢 602

四、老年和小儿截肢的康复 602

第四十一章 手部创伤后患者的康复 605

一、概述 605

二、功能评估 605

(一)器官水平的功能检查 605

(二)整体水平的功能检查 606

三、手外伤康复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 606

四、疗程分期 607

(一)皮肤损伤后的康复 608

(二)肌腱损伤及术后的康复 608

五、常见手外伤后的康复 608

(三)断肢再植后的康复 609

(四)拇指再造术后的康复 610

第四十二章 脊柱畸形患者的康复 612

一、概述 612

二、原发性脊柱侧弯 612

(一)病因、患病率、分型、自然病程和预后 613

(二)诊断和康复评估 613

(三)康复治疗 616

(一)少年圆背 624

(四)成人脊柱侧弯症 624

二、圆背 624

(二)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 625

三、凹背 625

第四十三章 下腰痛患者的康复 628

一、概述 628

二、功能评估 628

(一)器官水平的评估 628

(二)整体水平的评估 629

(一)卧床休息及限制体力活动 630

(三)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 630

三、一般康复治疗 630

(二)腰椎牵引 631

(三)按摩及手法治疗 631

(四)运动治疗 632

(五)物理治疗 634

(六)药物治疗 634

(七)皮质激素局部注射 634

(八)心理治疗 635

四、常见下腰痛的康复 635

(一)软组织性下腰痛 635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635

(三)椎管狭窄症 637

(四)脊柱滑脱症 638

(五)后关节综合征 639

五、下腰痛的预防 639

(四)鞋的选择 640

(三)改善工作条件 640

(二)提倡适量运动 640

(一)腰椎保健教育 640

第四十四章 颈椎病患者的康复 642

一、颈部的解剖特点 642

二、颈椎病的分型 643

三、颈椎病的康复治疗 643

(一)发作期治疗 644

(二)缓解期治疗 646

二、康复治疗的几项原则 648

一、康复的目的 648

第四十五章 运动创伤后患者的康复 648

三、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 651

(一)等长练习 651

(二)等张练习 651

(三)等速练习 652

(四)徒手抗阻与本体促进法 652

(五)橡皮管练习 652

四、常见部位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 652

(一)肩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 652

(二)腰背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 653

(三)膝关节部损伤后的康复 654

(四)小腿损伤后的康复训练 656

(五)踝和足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 656

第四十六章 烧灼伤后患者的康复 658

一、烧灼伤的病理生理 658

(一)烧灼损伤后的局部反应 658

(二)烧灼伤后的全身反应 658

二、烧灼伤分类 659

(三)皮肤再生和结痴 659

三、烧灼伤后的早期治疗 660

(一)复苏 660

(二)焦痴切开 660

(三)创面处理 660

四、早期康复治疗 661

(一)创面处理 661

(二)姿势体位治疗 661

(三)夹板支具 662

(四)功能锻炼 663

(五)缩小瘢痕和减轻挛缩的方法 664

五、特殊部位烧灼伤后的康复 665

(一) 手烧灼伤 665

(二) 电击伤 666

(三) 神经损伤 666

(四) 骨关节改变 667

(一)皮肤和创面 668

(二)运动 668

六、后期康复治疗 668

(三)特殊的夹板 669

(四)物理治疗 670

(五)精神心理因素 671

第四十七章 关节炎和结缔组织病后患者的康复 672

一、概述 672

二、关节疾病 672

(一)关节疾病的分类 672

(二)各种常见关节炎的发病率 673

(三)全面体格检查 673

(四)关节疾病治疗 674

三、康复治疗原则 677

(一)休息与运动 677

(二)物理治疗 677

(三)支具与辅助装置或适应性工具 678

(四)关节保护 678

(五)能量节约技术 678

四、常见关节炎的康复治疗 678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678

(二)骨关节炎 683

(三)肩周炎 684

第四十八章 冠心病患者的康复 688

一、概述 688

(一)康复的目的 688

(二)康复发展史 688

(三)康复对象 688

(四)冠心病临床分型 689

(五)康复分期 689

二、心血管疾病患者危险性评估 690

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康复(Ⅰ期) 691

(一)康复治疗原理 692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692

(三)康复治疗目标 693

(四)康复治疗方案 693

(五)康复治疗与临床治疗的关系 700

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康复(Ⅱ期) 700

(一)康复治疗机制 700

(四)康复治疗方法 701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701

(三)康复治疗目标 701

(五)康复治疗与临床治疗的关系 704

五、慢性冠心病康复治疗(Ⅲ期) 704

(一)康复治疗机制 705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707

(三)康复训练的安全性 708

(四)康复治疗目标 709

(五)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709

(六)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710

(七)有氧训练 714

(八)力量训练 715

(九)应激处理 716

(十)作业训练 718

(十一)心理治疗 718

(十二)医疗体操及中国民族形式的拳操 719

(十三)第3期康复治疗程序 728

(十四)康复治疗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关系 730

(十五)性功能障碍及康复 730

(十六)康复对预后的影响 730

(十七)应用等长收缩运动的可能性 731

第四十九章 高血压病患者的康复 734

一、概述 734

(一)高血压标准 734

(二)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735

二、康复治疗的作用机制 736

(一)调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736

(三)临床治疗策略 736

(二)降低外周阻力 737

(二)降低血容量 738

(四)内分泌调整 738

(五)血管运动中枢适应性改变 738

(六)纠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738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 738

(一)适应证 738

(二)禁忌证 738

(一)运动训练 739

四、康复治疗方案 739

(二)气功及放松训练 740

(三)纠正危险因素 740

(四)理疗 740

(五)药物治疗原则 741

第五十章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 744

一、概述 744

二、循环系统病理生理及康复治疗机制 744

(一)病理生理改变 744

(二)运动反应 745

(三)运动训练作用 746

(四)作用机制 746

三、功能评定和运动试验 747

(一)心功能分级 747

(二)运动试验 747

四、适应证与禁忌证 748

(三)心功能分级和最大活动水平 749

(二)运动处方 749

(一)运动方式 749

五、康复治疗方法 749

(四)治疗程序 750

(五)训练注意事项 751

(六)训练的并发症 751

(七)药物治疗与运动反应 752

六、CHF的肺部因素及康复训练 752

(一)CHF肺部病理和病理生理改变 752

(二)CHF的肺功能改变 752

(四)CHF的呼吸肌训练 754

(三)CHF的呼吸道及呼吸肌异常 754

第五十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 757

一、概述 757

二、呼吸功能再训练的解剖、生理依据 757

(一)肺的功能潜力 757

(二)呼吸运动节律性维持机制 757

(三)呼吸运动的动力 758

三、呼吸系统疾病康复治疗的目的 758

(一)呼吸功能障碍程序评定 759

四、呼吸功能的测定和评估 759

(二)呼吸功能检查 760

五、康复治疗方法 763

(一)重建生理性的呼吸模式--腹式呼吸 763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766

(三)预防并发症 768

(四)增强心功能和恢复活动能力 771

六、康复治疗的效果 773

(三)致残情况 775

(二)糖尿病的发病情况 775

(四)糖尿病的诊断与分类 775

一、概述 775

第五十二章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775

(一)糖尿病的定义 775

二、糖尿病的康复治疗 776

(一)基本治疗方案 776

(二)治疗目的 777

(三)康复治疗步骤 777

(四)运动治疗 777

(五)饮食治疗 781

(六)药物治疗 782

(七)中国传统医学治疗 783

(八)心理康复 783

(九)康复教育 784

三、糖尿病康复治疗效果评价 784

(一)肥胖的概念 787

(三)肥胖的发病机制 787

(二)肥胖症的发病情况 787

第五十三章 肥胖症患者的康复 787

一、概述 787

(四)肥胖症的临床表现 788

二、肥胖症的诊断及功能检查 789

(一)肥胖症的诊断 789

(一)肥胖症治疗的基本原则 790

(二)饮食治疗 790

三、肥胖症的康复治疗 790

(二)肥胖症的实验室检查 790

(三)运动治疗 792

(四)气功治疗 793

(五)药物治疗 793

(六)心理康复 794

四、肥胖症康复治疗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794

(一)第1阶段(准备阶段) 795

(二)第2阶段(减肥阶段) 795

(三)第3阶段(巩固阶段) 795

五、儿童肥胖症 795

六、肥胖症康复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796

第五十四章 癌症患者的康复 798

一、概述 798

二、癌症所致的功能障碍及其评估 798

(一)癌症引起的功能障碍 798

(二)理想的康复治疗 799

三、康复治疗方法 800

(一)制动与运动训练 801

(二)癌性疼痛处理 802

(三)淋巴水肿 804

(四)营养支持疗法 805

(五)物理治疗 805

(六)心理治疗 806

(七)职业性康复治疗 806

四、常见癌症的康复治疗 807

(一)骨和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康复治疗 807

(二)乳腺癌的康复治疗 807

(三)肠癌的康复治疗 808

(五)口面部癌症的康复治疗 809

(四)喉癌的康复治疗 809

(六)膀胱癌的康复治疗 810

(七)肺癌的康复治疗 810

(八)神经系统肿瘤的康复治疗 810

(九)肌肉肿瘤及肌病的康复治疗 811

第五十五章 口腔疾病患者的康复 812

一、张口困难的康复训练 812

(一)张口困难的常见原因 812

(二)康复措施和训练 813

(三)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的康复 814

二、颌面部缺损的康复与语音训练 815

(一)颌面部缺损的常见原因 815

(二)颌面部缺损的主要影响 815

(三)康复措施和语音训练 815

第五十六章 精神残疾及精神康复 818

一、概述 818

(一)精神残疾的概念 818

(二)社会角色的概念 818

(四)生活质量的概念 819

(三)精神康复的概念 819

二、精神残疾的检查评定 820

(一)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 820

(二)住院慢性精神分列症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 820

(三)《精神残疾评定标准》(1994年修订稿) 821

三、精神康复的程序和步骤 821

(一)康复前的检查和评定 821

(二)对患者行为的评估 821

(三)作出康复诊断 822

(四)制订康复计划 822

四、精神康复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822

(一)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 823

(二)解决问题技能的训练 824

(三)集中注意过程的训练 825

(四)个人仪表的训练 825

(五)工作能力的训练 826

(六)职业训练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826

(一)住院期间的精神康复内容及方法 827

五、精神康复的院内、社区循环 827

(二)社区患者的精神康复内容及方法 829

六、精神康复过程的家庭、社会、心理干预 830

(一)家庭评定 830

(二)家庭教育 830

(三)社会支持系统 830

七、音乐、文化、体育的精神康复作用 830

(三)精神康复结束后的疗效评估 831

(二)精神康复过程中的评估 831

(一)精神康复实施之前的评估 831

八、精神康复效果的评估 831

第五十七章 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康复 833

一、概述 833

二、临床表现 833

三、诊断标准和分级 834

四、发病原因与预防 835

(一)发病原因 835

(二)预防 837

五、精神发育迟滞的康复 837

查看更多关于实用康复医学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