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政治基本知识600题

政治基本知识600题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3
  • 作 者:茅鹤清等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2335·001
  • 标注页数:389 页
  • PDF页数:42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辩证唯物主义 1

(一) 基本概念 1

1. 哲学 1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1

3. 唯物主义经历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 2

4.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2

5.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2

6.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2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2

9.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

10.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

11.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

13. 时间和空间 5

12.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5

14.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7

15. 哲学的物质观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观念的区别和联系 8

16.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9

17.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9

18.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10

19. 联系和发展 11

22. 矛盾的普遍性 12

23. 矛盾的特殊性 12

2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2

20. 内因和外因 12

24.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 13

25.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4

26.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15

27.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5

28.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6

30. 量变和质变 17

29.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关系 17

31. 量变质变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18

32. 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8

33. 辩证的否定观 19

34.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21

35.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1

36.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21

37.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2

38. 原因和结果 23

39. 必然性和偶然性 23

40. 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4

41. 可能性和现实性 25

42. 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6

43. 形式和内容 26

44. 形式和内容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7

46. 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8

45. 现象和本质 28

47.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9

48.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29

49.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9

50. 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30

5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31

5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1

53. 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33

54. 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重大 33

55. 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条件 33

56.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33

57. 真理的客观性 34

58.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5

59.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37

60. 为真理而献身 39

62. 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40

(二) 综合分析题 40

61. 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正确理解这一问题有什么重大意义? 40

63.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对我们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有何重要意义? 42

64.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实现“四化”是什么关系? 42

65. 试用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在本世纪末实现我国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科学依据和伟大意义? 43

66. 运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 44

67.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为什么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6

68. 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论述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我国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正确性 47

69.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驳斥“共产主义渺茫论”的错误 47

70. 当代青年为什么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指导自己的行动? 48

71. 运用真理观的有关原理,论述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9

72. 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论述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提高经济效益 50

73.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在实现四化过程中,我们为什么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奋斗? 51

74. 试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加强党的领导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52

75.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论述当前在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中打击严重犯罪活动的重要性 52

76. 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论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53

77. 运用辩证否定的原理,论述“改革--也就是破旧创新,必然为夺取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提供可靠保证” 54

78. 运用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的原理,论述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55

79. 试用辩证否定的原理,简要说明当前我国进行全面系统地改革的必要性 55

80. 试用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共产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56

81. 试用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 56

82. 试论正确理解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科学论断的重要意义 57

83. 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论述发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对加速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58

84. 试用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红不必专,专等于红”的错误看法 59

85. 试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说明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意义 60

86. 试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说明党中央在制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62

87. 试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理论,说明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中必须由国家集中必要的资金加强重点建设 63

88. 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量变质变的特点 64

89. 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我们对改革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66

90.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所说的下列这段话,你认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什么原理,请加以分析说明 67

91. 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你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和理解 68

92. 试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下述论断 69

93.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论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的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关系的重大意义 70

94. 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论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的“增强企业活动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71

95. 试用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下述论断的正确性 72

96. 试用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说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下述分析 73

97. 试用辩证否定的原理,简要说明当前我国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74

98. 试用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下述论断 74

99. 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毛泽东同志的下述论断 75

历史唯物主义 76

(一) 基本概念 76

100. 历史唯物主义 76

101.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意义 77

102.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77

10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78

107. 唯心史观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原因 79

106.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基本理论形态 79

105.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79

104.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79

108.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80

109.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 80

110. 共产主义道德 80

11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81

11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 81

11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82

114. 社会形态和社会本质 82

115.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83

116. 阶级的起源 83

117.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4

118.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阶级斗争状况 84

119. 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 86

120. 国体和政体 87

121.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以及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和特点 87

122. 坚决抛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 88

123. 社会革命、实质及其根本问题 89

124. 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的特点 89

125.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相互关系 90

12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 91

127. 社会意识形式的特点及其作用 91

12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3

129. 历史人物的作用 93

130. 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94

131.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95

132. 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根本观点及其相互关系 96

133. 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相互关系 96

134.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现实 97

(二) 综合分析题 98

135.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98

136. 为什么说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99

137.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100

138. 怎样理解党中央关于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问题的基本估计和基本方针? 101

139. 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我们要防止和克服哪两种错误倾向? 103

140. 联系我国实际,如何理解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意义? 103

141. 社会主义民主和无政府主义、有何本质区别? 104

142. 为什么现在要提倡树立共产主义道德观念? 105

143. 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与英雄史观、个人迷信有何根本区别? 106

144.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对加速实现社会主义四化有何重大意义? 107

145.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根本对立? 108

146.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异化论”是错误的? 109

147. 如何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性质、特点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11

148. 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112

149. 怎样正确认识人的价值? 114

150. 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是由什么决定和推动的? 114

(一) 基本概念 116

1. 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 116

第二部分 政治经济学 116

2. 商品、商品的两因素和劳动的两重性 117

3. 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118

4.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18

5. 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19

6.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20

7. 商品拜物教 120

8. 产业革命 121

9. 劳动力及其成为商品的条件 121

10. 剩余价值及其产生 122

11.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22

12. 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23

13.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24

14.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25

15. 资本积累及其实质 125

16. 资本的有机构成 126

17.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127

18.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27

19. 资本的循环 128

20. 资本的周转 129

21. 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130

22.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 130

23.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130

24.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131

25. 利润、利润率 132

26.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33

27.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34

28. 借贷资本和利息 134

29.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135

30. 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35

31. 帝国主义及其基本经济特征 136

32. 生产集中和垄断 136

33.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37

34.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138

35. 垄断时期的竞争不同于自由竞争的特点 139

36. 国际垄断、国际垄断同盟、跨国公司 139

3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形式和实质 140

38.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和技术的停滞趋势 141

39. 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充分的物质前提 142

40.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143

4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 143

42. 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形式 144

43. 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必要性 146

44.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 146

45. 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 147

46. 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 147

47. 国民经济计划化 148

49.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 149

48. 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149

50.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形式 152

51.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渠道和货币流通规律 152

52. 社会主义竞争 153

53. 社会主义经济杠杆 154

54. 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155

55.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156

56. 社会主义财政 157

57. 社会主义税收 157

58. 社会主义信贷 158

59. 社会主义利息 158

60.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159

61. 社会主义工资 160

62.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 160

63. 社会主义经济责任制 161

64. 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本质和构成 162

65. 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核算 163

67. 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 164

66. 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 164

68. 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自主权 165

69.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165

(二) 综合分析题 166

70. 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166

71. 为什么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167

72. 马克思的劳动两重性学说的重大意义何在? 168

73.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169

74. “机器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169

75. 如何正确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 170

76. 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171

77.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现实意义? 172

78.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有哪些重要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172

79. 为什么说生产价格理论仍然是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 173

81. 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些什么新的特点? 174

80. 怎样理解剩余价值与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关系? 174

82. 怎样正确理解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175

8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灭亡,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176

8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什么新的特点? 176

85. 为什么我国在坚持全民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要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177

86. 怎样认识我国现阶段的个体经济? 178

87. 我国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179

88. 为什么要把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 179

89. 为什么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责任制两个不变? 180

90.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基本特点? 182

91. 农村改革的成功说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了政治经济学的哪些基本原理? 182

92. 为什么能源问题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 183

93. 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如何? 184

94. 为什么教育和科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战略重点? 185

96. 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186

95. 如何正确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186

97. 为什么建设规模一定要和国力相适应? 187

98. 为什么我国当前迫切需要实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188

99.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89

100.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90

101. 为什么要把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191

102. 为什么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 192

103. 为什么计划管理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 193

104. 为什么要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 194

105. 为什么说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195

106. 我国进行价格体系的改革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196

107. 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196

108. 为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196

109. 怎样理解建立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的必要性? 197

110. 怎样认识按劳分配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198

11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那么为什么要实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199

111.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199

113. 为什么说“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是违背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 200

114. 社会主义利润与资本主义利润有何根本区别? 201

115. 怎样认识人民币的本质和职能? 202

116.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 203

117. 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对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发展有哪些作用? 204

118. 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要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 204

119. 引进外资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205

120. 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经济特区? 206

12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优越性是什么? 206

122.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207

123. 为什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208

124. 怎样认识当前面临的新技术革命? 208

3.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 210

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的阶段 210

2.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经历的阶段 210

第三部分 中共党史 210

(一) 历史基本知识 210

4.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 211

5.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212

6. 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和特殊的优点 212

7.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13

8. “五四”运动的起因和历史意义 213

9. 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条件 213

10. 党的“一大” 214

11. 党的“二大” 214

12. 党的“三大” 215

13. 党的“八七”会议 215

14. 党的“六大” 215

16. 党的瓦窑堡会议 216

17. 党的“七大” 216

15. 党的遵义会议 216

18.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217

19. 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217

20. 党的“八大” 218

21. “七千人大会” 219

2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19

23.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220

25.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221

24. 党的“十二大” 221

26.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222

27. “五卅”运动 222

28. 省港大罢工 223

29. 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223

30.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224

31. 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及其胜利发展的原因 225

32.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25

34.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226

33.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错误及其危害 226

35. 党创建工农红军新时期的开端 227

36. “三湾改编” 228

37. 古田会议决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28

38.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主要错误及其危害 229

39.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29

40. “九·一八”事变 230

41. 华北事变 230

42. “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230

43.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231

44. 抗日战争中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及其斗争的实质 231

45. 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 231

46. 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总方针及其同顽固派斗争的原则 232

47. 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方针和意义 232

49. 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经验及其历史意义 233

48. 中国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 233

50. 抗战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其斗争的焦点 234

51.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对国民党反动派采取的策略方针 234

52.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235

53. 党关于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 235

54.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及其历史意义 236

55. 党的“十二月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236

56. 辽沈、淮海、平律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237

57. 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37

58.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37

59.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及其意义 238

60.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十八年历史发展的三个必然结果 239

61. 建国初期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重大运动 239

62.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239

63.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及其基本经验 240

65. 正确认识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斗争 241

64.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内容、方针及其意义 241

66. 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42

67. 一九六一年党制定的“八字方针”及其意义 242

68.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的成就 242

69.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及其发生的原因 243

70.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244

71.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及其特点 244

7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245

73. 一九七九年党制定的“八字方针”及其意义 246

74. 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中,党的工作出现徘徊前进局面的原因 246

75.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46

(二) 综合分析题 247

76. 近代中国怎样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47

77.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有哪些特点? 248

79.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49

78.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列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249

80.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251

81. 为什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我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251

82. 为什么说主观主义是党内产生“左”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 252

83. 为什么说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 252

86.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左”右倾的错误是什么? 253

87. 为什么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给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253

85.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分两步走?在这个问题上“左”右倾的错误是什么? 253

84. 为什么说党的“七大”是建党以后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253

88. 怎样认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左”右倾的错误是什么? 254

89. 怎样认识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左”右倾的错误是什么? 255

90. 在党的历史上发生过哪三次历史性的转变? 256

91. 怎样理解党的政策和策略的重要性? 256

92. 为什么要恢复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256

93. 从我党的历史经验看,坚持两条战线斗争的重要性,剖析“左”比右好的错误观点 257

94. 什么是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257

95. 从党同高,饶反党阴谋活动斗争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258

9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259

97. 为什么说“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历史表明,我们的人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坚强的生命力? 261

98. 为什么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262

99.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 263

100. 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如何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 264

101. 为什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65

102. 党的“十二大”确定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是什么? 266

103.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67

104. 为什么说党的十二大是七大以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 267

3. 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269

5. 贯穿党的十二大报告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69

4. 八十年代以至九十年代我国人民面临哪三大任务及其核心是什么? 269

6. 党的现阶段的总任务是什么? 269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各个领域中取得了伟大胜利,是由于坚持了哪两条科学原理? 269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269

第四部分 时事政治 269

7. 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什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70

8.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270

9. 从现在到本世纪末我们要抓紧哪四件工作? 271

1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以及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71

12. 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272

11.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272

13.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73

14. 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必须坚持哪两手? 273

15. 党的民族工作的总方针是什么? 273

16. 什么是宪法? 274

17. 社会主义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274

18. 实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74

19. 新宪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74

20. 新宪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74

22. 新宪法规定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75

23. 新宪法对土地所有权有哪些明确规定?其意义何在? 275

21. 新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275

24. 党的十二大修改党章的总的原则是什么? 276

25. 新党章规定的选拔干部的标准是什么? 276

26. 当前在党的建设方面必须着重解决好哪四个问题? 276

27. 如何理解党风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276

28. 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决实现三项基本要求是什么? 277

29. 我国青年在实现三个根本好转中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77

30. 改革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有什么重要意义? 277

31. 为什么要强调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278

32. 什么叫利改税?利改税的意义是什么? 278

36. 提倡我国农民勤劳致富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79

37. 什么是爱国主义? 279

38. 今天衡量爱国主义的标准是什么? 279

34. 当前我国发展农业的三大政策是什么? 279

33.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79

35.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哪两个深刻的变革? 279

39. 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80

40. 我国关于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280

41. 新宪法规定的“五爱”公德是什么? 280

42. 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及其它工人阶级政党在发展关系上的原则是什么? 280

43. 我国对外政策的总方针是什么?立足点是什么? 280

44. 我们党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280

47. 中日友好关系长期稳定地发展的四原则是什么? 281

45.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三个原则是什么? 281

46. 我国政府在处理同美苏两国的关系时遵循哪三项原则? 281

48. 我国政府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是什么? 282

49. 我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82

50.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何时何地正式签署?它有什么意义? 282

51. 中国同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具有什么样相似的经历,面临什么样共同的问题和任务? 282

52. 《邓小平文选》出版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282

57. 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全党讲大局,指的是什么? 283

56. 《邓小平文选》中贯穿一切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83

55. 邓小平同志对“两个凡是”的批判,起了哪些重要作用? 283

54. 学习《邓小平文选》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83

53. 《邓小平文选》总的精神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83

5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邓小平同志是怎样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 284

59. 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什么决定?体现了和规定了一些什么? 284

60. 为什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 284

61. 党中央规定这次整党的任务是什么? 285

62. 这次整党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的重大步骤,它体现哪两个根本保证? 285

63. 这次整党总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 286

64. 什么是党的政治纪律? 286

65. 这次整党对党员领导干部着重提出做到哪几点? 286

66. 什么是我国立国和建国的根本方针? 287

67. 胡乔木同志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讲了哪几个主要内容? 287

68.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287

69. 《陈云文选》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学习《陈云文选》有什么意义? 287

7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288

7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288

72. 为什么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289

73.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289

74. 怎样理解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 290

75. 什么是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什么? 290

76. 围绕增强企业的活力这个中心环节,应该解决好那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 291

77. 为什么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 292

78. 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上有哪些区别? 292

79. 我国计划体制的基本点是什么? 293

80. 什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294

81. 改革价格体系的前提是什么?改革价格体系要遵循哪些原则? 294

82. 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有哪些内容? 295

83. 为什么要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 295

84. 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的竞争,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296

85. 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目的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297

86. 为什么说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而平均主义思想是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 297

88. 应当怎样理解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298

87. 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怎样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 298

89. 为什么要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 299

90.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基础是什么?改革外贸体制的原则是什么? 299

91. 国内各地区之间相互开放的原则是什么? 300

92. 《决定》中最重要的是那一条?为什么? 300

93. 怎样才能保证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301

94. 改革与整党的关系怎样? 301

95.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302

96. 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的三次腾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02

97. 我们要实现第三次腾飞主要靠什么? 302

98. 一九八五年,中央主要抓哪几件大事? 303

99. 《周恩来选集》下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03

100. 《周恩来选集》下卷的出版,有什么重大现实意义? 303

第五部分 附录 各类学校统招政治试题及答案要点 304

(一) 一九七九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政治试题答案要点 304

(二) 一九八○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政治试题答案要点 308

(三) 一九八一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政治试题答案要点 312

(四) 一九八二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政治试题答案要点 316

(五) 一九八三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政治试题答案要点 321

(六) 一九八四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政治试题答案要点 327

(七) 一九七九年上海市高校研究生政治试题答案要点 334

(八) 一九八○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答案要点 337

(九) 一九八一年全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答案要点 342

(十) 一九八二年全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答案要点 348

(十一) 一九八三年全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答案要点 353

(1) 理科卷 353

(2) 文科卷 358

(十二) 一九八三年广播电视大学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政治试题答案要点 365

(十三) 一九八四年上海市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政治试题参考答案 369

(十四) 一九八四年上海市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政治试题参考答案 377

(十五) 一九八四年上海市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政治(师资本科)试题参考答案 385

查看更多关于政治基本知识600题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