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方法学概论

中医方法学概论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 购买点数:14
  • 作 者:邱德文主编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805842256
  • 标注页数:430 页
  • PDF页数:449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上篇 7

第一章 科学认识和科学方法 7

第一节 科学认识过程及其重要作用 7

一、科学认识的基础、要素、形式 7

二、科学认识的过程 9

三、科学认识的作用 11

一、科学方法的性质特点及其结构 13

第二节 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13

二、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的统一 14

三、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15

第三节 中医学科学方法的特点及其发展 16

一、中医科学方法的基本特点 16

二、中医科学方法的优势和弱点 17

三、中医科学方法的发展及其体系 20

第二章 观察和实验方法 25

第一节 中医观察方法 25

一、中医观察方法的作用和特点 25

二、中医学常用的观察方法 28

第二节 中医实验方法 32

一、中医实验方法研究的意义 33

二、中医实验设计的原则 34

三、中医学常用的实验方法 36

第三节 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39

一、机遇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40

二、如何正确对待机遇 41

三、机遇的捕捉和应具备的条件 43

一、模型与模型方法 46

第一节 模型方法的优点及作用 46

第三章 模型方法 46

二、模型的分类 47

三、模型方法的优点和作用 49

第二节 中医学模型方法的特征与形成过程 50

一、中医学模型方法的特征 50

二、中医模型方法形成的一般过程 52

第三节 中医学常用的模型方法 54

一、中医基础、理论应用的模型方法 54

二、中医临床应用的模型方法 56

一、比较方法的客观基础 59

第四章 比较与分类方法 59

二、比较方法的类型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60

三、正确评价和完善中医学的比较方法 63

第二节 分类方法与中医学 66

一、分类的依据和规则 66

二、中医学传统的分类方法及其意义 68

第一节 比较方法与中医学 69

三、继承和发展中医学传统的分类方法 75

第五章 逻辑方法 78

第一节 逻辑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78

一、对科学发现的作用 78

二、对科学理论的检验和发展作用 80

第二节 中医学逻辑方法的特征 82

一、多向性和多面性一体的特征 82

二、辩证思维的特征 84

一、分析与综合 86

第三节 中医学常用的逻辑方法 86

二、归纳与演绎 87

三、证明与反驳 89

四、辩证逻辑方法 92

第六章 假说方法 96

第一节 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96

一、假说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 96

四、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97

二、假说是发展科学思维的实在因素 97

三、假说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性、避免盲目性 97

第二节 中医学的假说方法 98

一、假说方法是推动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98

二、假说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 99

三、假说方法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101

第三节 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 103

一、假说发展的趋势 103

二、验证假说的步骤与方法 105

三、中医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 106

第七章 思维方法 109

第一节 思维结构与思维方法的原则 109

一、思维与思维结构 109

二、思维方法研究的原则 111

第二节 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式 113

一、形象思维 113

二、抽象思维 116

三、逆向思维 119

第三节 中医学的创造性思维 120

二、中医康复学的发展方向 120

四、其它思维方式 120

一、中医学的发展与创造性思维 121

二、中医学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 124

三、中医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27

中篇 130

第八章 中医科研方法 130

第一节 中医科研方向的确定 130

一、确定中医正确科研方向的意义 130

二、确定中医科研方向的客观依据 132

第二节 中医科研课题的选定 134

一、中医科研选题 134

二、中医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35

三、中医科研选题的步骤和方法 136

第三节 中医科研课题的设计 139

一、中医科研课题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139

二、中医科研课题设计的基本程序 140

三、中医科研课题设计的审定 142

第四节 保持中医特色 开拓科研思路 143

一、保持中医特色是中医科研的基础 143

二、开拓科研思路 144

第九章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 147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层次性 147

一、某一理论或论点的研究 147

二、理论之间的相通研究 149

三、对各理论统一交叉点的研究 150

四、创建新理论体系 151

第二节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53

一、溯源与畅流 154

二、辨表象揭本质 156

三、求逻辑与实践统一 158

四、学派的独创与争鸣 160

第十章 中医预防学的研究方法 164

第一节 中医预防学方法的特点和重要作用 164

一、中医预防学方法的特点 164

二、中医预防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166

二、中医预防学理论的多学科研究 167

第二节 中医预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67

一、中医预防学的文献研究方法 167

三、中医预防学的临床研究方法 168

第三节 中医预防学方法的历史发展 171

一、中医预防学方法的产生 171

二、中医预防学方法的历史发展 171

三、中医预防学方法的现代研究 173

第十一章 中医临床的研究方法 175

第一节 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方法学特点 175

一、整体恒动观是中医诊断学的指导思想 175

二、对立统一平衡观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 177

一、形象思维是中医临床思维的主体 180

第二节 中医临床思维的优势与不足 180

二、中医临床思维的优势与不足 181

第三节 辨证论治的继承和发展 185

一、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法则 185

二、辨证论治的发展与完善 187

第十二章 中医康复学的研究方法 195

第一节 中医康复学的特色及发展方向 195

一、中医康复学的特色 195

一、理论研究 200

第二节 中医康复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200

三、实验研究 203

二、临床研究 203

四、移植法 204

五、扬弃传统康复医学法 205

六、吸收新科技成果开发新型康复疗法手段 206

第三节 中医康复学方法的完善和发展 206

二、中医康复学方法的多样性及科学性 206

二、中医康复学及其方法的完善和发展 207

二、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 211

第十三章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 211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1

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212

三、医药并重、全面规划、系统研究 212

四、传统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212

五、研究重点放在提高疗效上 213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13

一、中西医结合治愈原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13

二、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14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217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17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重点课题的思路和方法 219

三、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及疗效评定 221

四、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222

五、中药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224

第十四章 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 227

第一节 中医文献学方法及其研究的意义 227

一、中医文献学方法 227

二、中医文献学方法的研究意义 230

第二节 中医文献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32

一、辑复佚书 232

二、考证与辨伪 235

三、校勘 237

四、注释与语译 238

五、类纂 239

六、演绎与发挥 240

第三节 中医文献的利用方法和文献学方法的评价 241

一、中医文献的利用方法 241

二、中医文献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及评价 243

第十五章 中医史学的研究方法 245

第一节 中医史学研究方法及其意义 245

一、中医学史和中医史学 245

二、中医史学研究的意义 246

第二节 中医史学研究的原则和前提 249

一、中医史学研究的原则 249

二、中医史学研究的前提 250

第三节 中医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252

一、中医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252

二、中医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255

下篇 259

第十六章 中医学与数学 259

第一节 数学方法的作用 259

一、数学和数学方法 259

二、数学方法的作用 261

第二节 数学方法在中医学的应用 262

一、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 262

二、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264

三、在中医药开发领域的应用 267

一、中医数学方法的研究进展 269

第三节 中医数学方法的发展 269

二、中医数学方法研究的前景 271

第十七章 中医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 273

第一节 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医药的意义 273

一、有利于“四诊”客观化的研究 273

二、有利于辨证用药的规范化研究 274

三、有利于文献的整理研究 275

四、有利于科研效益的提高 275

五、有利于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的发展 276

第二节 中医药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步骤与方法 277

一、医理设计 278

二、数学模型设计 280

三、程序设计 284

第三节 用电子计算机研究中医药的进展及展望 286

一、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医药的进展 286

二、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医药的展望 290

第十八章 中医学与系统论 292

第一节 系统方法的作用与基本原则 292

一、系统论与系统方法 292

二、系统方法的作用 293

三、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294

第二节 中医学与系统方法 295

一、自然、社会与人的系统观 295

二、生理、病理的系统观 297

三、方药的系统观 300

四、中医学的动态观 301

第三节 中医学系统方法的发展 304

一、中医学系统方法的研先进展 304

二、中医学系统方法的研究展望 307

一、控制论与控制论方法 309

第一节 控制论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309

第十九章 中医学与控制论 309

二、控制论方法的特点 310

三、控制论方法的作用 310

第二节 中医学与控制论方法 312

一、黑箱方法 312

二、反馈方法 315

三、同构方法 317

四、其它方法 321

第三节 中医学控制论方法的发展 321

一、中医学控制论方法的研究进展 321

二、中医学控制论方法的研究展望 324

第一节 信息论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327

一、信息论与信息方法 327

第二十章 中医学与信息论 327

二、信息论方法的特点 328

三、信息论方法的作用 328

第二节 中医学与信息方法 331

一、中医理论与信息论 331

二、针刺与信息方法 334

三、气功与信息疗法 335

一、中医学信息方法的研宪进展 337

四、辨证论治与信息方法 337

第三节 中医学信息方法的发展 337

二、中医学信息方法的研究展望 339

第二十一章 中医学与耗散结构理论 342

第一节 耗散结构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342

一、耗散结构理论 342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344

第二节 耗散结构方法在中医学的应用 348

一、天人相应与耗散结构 348

二、阴阳消长与随机涨落 349

三、调阴阳与自组织 351

第三节 耗散结构理论在中医学应用的进展与前景 355

一、耗散结构理论在中医学应用的进展 355

二、耗散结构理论在中医学应用的前景 356

第二十二章 中医学与全息生物学 359

第一节 全息生物学及其方法论意义 359

一、全息生物学的诞生 359

二、全息方法论 362

第二节 中医学与全息方法 365

三、全息方法的预见性 365

一、全息方法贯穿于中医各领域 366

二、中医学中自发而广泛运用的全息方法 366

三、全息论、全息法对中医学的影响 367

第三节 中医学全息方法的发展 370

一、天人相应中的全息 370

二、藏象学说中的全息 370

三、经穴分布的全息律 371

四、病因病理学的全息方法 373

五、中医诊断学的全息方法 373

六、中医治疗中的全息方法 374

第一节 时间生物学及其方法论意义 375

一、生物节律 375

二、时间生物学的方法特点 375

第二十三章 中医学与时间生物学 375

三、时间生物学的方法论意义 379

第二节 时间生物学方法在中医学的应用 380

一、时间生物节律分析法的应用 380

二、时间生物学“微观研究’方法在中医学的应用 382

三、时间生物学“宏观”现象观察法在中医学的应用 383

五、内因性节律研究的方法 384

四、外因性节律研究的方法 384

第三节 时间生物学在中医学应用的进展与前景 386

一、时间生物学在中医学应用的进展 386

二、时间生物学在中医学应用的前景 390

第二十四章 中医学与环境科学 394

第一节 环境科学及其方法论意义 394

一、环境科学 395

二、环境科学的方法论意义 395

三、中医环境学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397

第二节 人与自然环境及其研究方法 400

一、人与自然环境 401

二、天—人系统 402

三、人—地系统 404

四、时—空系统 407

五、中医疗养及养生中的环境方法 408

第三节 人与社会环境及其研究方法 409

一、人与社会环境 409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与中医人—人系统 410

三、心理治病与心理致病 410

一、科学学方法的特点 414

第二十五章 中医学与科学学 414

第一节 科学学的基本方法与作用 414

二、科学学的基本方法 415

三、科学学方法的作用 418

第二节 科学学对中医方法学的重要作用 419

一、开拓中医方法新领域 419

二、丰富中医研究方法新内容 421

第三节 科学学在中医学应用的进展与前景 423

一、科学学在中医学应用的进展 423

二、科学学在中医学应用的前景 427

查看更多关于中医方法学概论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