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日本历史  上中下

日本历史 上中下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历史地理

  • 购买点数:12
  • 作 者:(日)井上清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6
  • ISBN:
  • 标注页数:342 页
  • PDF页数:1027 页
上一篇:世界现代史下一篇:清政府与喇嘛教
图书介绍
标签:历史

目录 1

序 1

引言 1

——日本历史的发展和时代划分 1

原始社会的日本 1

——人类的共同性和日本的特殊性 1

作为人类史一部分的日本史 1

日本列岛的形成与绳纹文化 5

原始公社和母系氏族制 8

日本人种原型与日语原型的形成 10

弥生式文化、农耕和金属器生产技术的传来 13

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 17

阶级分化的萌芽 18

二大王国家与部民 21

——奴隶制和国家形成的特征 21

个体劳动的发达和氏族制度性质的改变 21

邪马台国和日本国家形成的特征 25

倭国的五王和大王国家 29

大王政权的结构和氏族制度 34

屯田、田庄和部民制 37

部民制的阶级性质 40

三大化革新 44

——由模拟的氏族制到“法制完备的国家” 44

远征朝鲜的失败和磐井之乱 44

苏我氏的上台和统治人民方式的变化 46

圣德太子和苏我马子的执政 49

社会不稳的加剧和大化的政变 54

大化革新与壬申之乱 58

四古代天皇制 62

——模仿唐朝和“现人神” 62

古代天皇制的确立 62

帝都、日本的领域和国号 66

没有市民的城市 69

身分、家族和班田制 72

百分之九十左右的人民是等外户 74

公民的阶级性质和《律令》制的历史意义 77

古代文化的灿烂发展 81

奈良文化的世界性和日本性 84

群众的斗争和公地公民制与征兵制的瓦解 89

五庄园与农民 89

——《律令》体制的瓦解和武士阶级的成立 89

奈良政府的动荡和迁都平安 93

班田制的崩溃和庄园制的发展 97

公领、庄园和名主 100

农奴制的萌芽 103

武士阶级的成立 105

六贵族政治及其文化 109

——从国家主义到贵族主义 109

将门和纯友之乱 109

藤原氏的专制和丧失政权 110

源氏和平氏的登台与僧兵 114

院政和保元、平治之乱 116

平安文化的特征(一) 120

——从国家主义走向贵族主义 120

平安文化的特征(二) 123

——由唐式转向国风 123

“国风”文化和“国民”文化 127

平安文化的特征(三)——群众文化的萌芽 130

七武家的“草创天下” 135

——六波罗政权和镰仓幕府 135

平氏政权的今昔 135

源平的战乱 137

源赖朝创立幕府和与朝廷的关系 140

北条氏取代源氏 144

承久之乱 146

镰仓幕府的独裁和《贞永式目》 149

封建国家的成立 152

八封建社会初期的特征 155

——农奴制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形成 155

村庄的情景和各阶级 155

农民的生活和斗争以及生产力的提高 158

市、町、座 162

日宋贸易和倭寇 165

衰败的公家和繁荣的武家文化的对照 166

民族的新佛教和神社信仰 170

美术和工艺上的创造 175

不稳定的镰仓幕府 177

——在乡武士和农民的抬头、蒙古的来犯 177

九镰仓幕府的灭亡 177

击退蒙古的来犯 179

胜利的条件和战争的影响 182

农奴制的发展和惣领制的瓦解 184

在乡领主和“恶党” 187

镰仓幕府的灭亡 189

十古代奴隶制遗制的清算 194

——“惣”的发展和室町幕府的矛盾 194

后醍醐天皇的亲政及其失败 194

足利尊氏开设幕府和南北朝的对抗 197

急进武士的天皇观和足利尊氏的态度 199

在乡武士、守护大名和幕府 202

幕府机构的调整和南朝的灭亡 205

足利义满想当太上天皇,却成为日本国王 207

幕府对人民的掠夺 209

“惣”的发展和土—揆 211

十一下剋上和战国的战乱 216

——土—揆、国—揆和战国大名应仁、文明之乱和下剋上 216

山城的国—揆和加贺的—向—揆 220

庄园制的肃清和皇室的衰落 224

战国大名的割据 227

战国大名的特征 231

十二自由城市的萌芽 234

——生产、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城市 234

自耕农的成长和农、渔业的发达 234

采矿冶金和手工业的发达 237

商业城市的形成 240

勘合贸易和倭寇 243

日本本土和琉球王国有着唇齿的关系 245

自由城市的萌芽 248

堺市的盛衰 250

十三国民的生活力与文化 253

——文化的大众化和西方文化的接触 253

公家完全失掉创造力 253

大众化的室町时代文化 256

大众文艺的兴起 259

在地方上产生了文化创造力 261

奠定了近代以前日本生活方式的基础 264

枪支的传入和日本人出现在东南亚 266

基督教的传入和封建领主 269

十四秩序和权力的重新确立 274

——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统一全国 274

织田信长开辟了统一全国的道路 274

织田信长的三大敌人 276

建设安土城和织田信长的复灭 279

丰臣秀吉统治全国 282

封建秩序的重新确立和天皇权威的恢复 286

太阁检地,村落制,没收武器,身分制 289

商业和贸易的统制 292

镇压“不受不施派”和天主教 293

侵略朝鲜的失败 296

政权而成立幕府 298

德川家康推翻丰臣 298

十五士、农、工、商、秽多、非人 300

——严密的封建统治网 300

德川家康消灭了丰臣氏 300

统治大名、朝廷、寺社,建设江户,德川家康的神格化 302

幕府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305

大名和幕府的关系 307

幕藩体制 310

“让其不死不活地进行征收” 314

身分制和父权家长制统治着整个社会 318

——对国民生命力的严密封锁 322

贸易的繁盛 322

十六锁国和封建制度 322

海外殖民一万人,日本船横渡太平洋 325

天主教和群众生活 328

从禁教到锁国 330

岛原、天草之乱 333

锁国政策的完成 336

锁国的巨害 339

十七百姓和町人势力的成长 343

——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343

封建社会的最高阶段 343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45

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成长 348

城下町的扩大和商业的发达 352

全国性交通的发展 356

市民的经济力量的成长及其社会觉悟 359

农民阶层的新分化 362

农民斗争的成长 365

商人、商业和封建剥削的结合 367

没有自治的城市和商人的生活方式 370

十八市民文化的发展 374

——民族文化的独创 374

市民成为创造文化的主力军 374

戏剧、音乐、美术也转向市民方面 376

文化脱离宗教而独立和儒教的渗透 379

历史主义的、社会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萌芽 382

批判的精神和历史、古典的研究 387

日本博物学、农学、历学、数学、医学的出现 390

民族文化的出现 394

文化的两个方向 396

十九封建制度矛盾的激化 399

——享保、天明时期的政治和社会 399

“文治政治”——官僚制的萌芽 399

矛盾的深化 402

享保的改革(一) 405

——官僚制的扩充和思想统制 405

享保的改革(二) 408

——剥削和统治农民的新方法 408

统制町人和商业,享保改革的意义 413

严重饥馑、溺婴和全藩性的农民斗争 415

町人的捣毁活动和农民起义的结合 418

革命思想家安藤昌益 420

变革体制的运动的征兆 422

——宝历·明和事件 422

二十变革幕藩体制的诸因素的发展 424

——革命和改革的预言、近代的前兆 424

田沼意次的政治和宽政的改革 424

工场手工业的发生 427

国民市场的萌芽和走私贸易 429

艺术和学术停滞和新的风气 432

国学和兰学 435

“西力东渐”和勘探千岛、库页岛 439

林子平、本田利明、佐藤信渊的绝对主义的变革思想 441

坚决驱逐令 444

大盐的暴动和改造社会的起义 446

蛮社之狱和兰学的衰萎 450

天保的改革 452

二十一开国 456

——封建制的危机和民族的危机 456

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和对立 456

资本主义征服世界和日本的地位 458

用大炮强制签订的亲善条约 460

幕府独裁的破产 463

签订通商条约和安政大狱 466

开港、贸易的影响 468

封建制的危机和民族危机 470

尊王攘夷474从攘夷到倒幕 478

“禁门之变”和四国联合舰队占领下关 482

——脱离危机 482

二十二打倒幕府 482

倒幕派和民众 486

打倒幕府的势力的统一和英、法两国 489

庆应的大起义、捣毁暴动和打倒幕府 492

王政复古的政变 495

开放江户和幕府的灭亡 498

席卷全国的内战 501

内战和群众挽救了民族危机 502

亚洲民族团结斗争的萌芽 505

——革命和反革命 507

五条誓文和五张告示 507

二十三明治维新(一) 507

对人民的利用和压迫 509

奉还版籍——大名脱离领地 510

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的成长 512

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和士族的反抗 514

废藩置县 517

中央集权官僚制和“四民平等” 518

近代天皇制和绝对君主制 520

明治政权的目标 522

征兵制度和常备军的建立 525

对人民的思想统治和义务教育制度 528

“一新”、明治维新 530

——自上而下的近代化 533

收回民族的权利 533

二十四明治维新(二) 533

小笠原、千岛、库页岛的归属问题 535

琉球的归属问题 538

征韩论和日清关系 540

征韩论争的意义 541

侵略台湾和设置冲绳县 544

强迫签订日韩友好条规 545

从属欧美和军国主义 546

官僚独裁和整理俸禄 547

改革地税 550

扶植资本主义工业 555

自上而下的近代化 557

自上而下的近代化和社会各阶级 561

二十五自由民权的斗争 561

——民主革命和东亚团结的联合 561

民选议院论 563

从儒教的“革命”理论到新的民权理论 565

政治性报纸和革命权的思想 567

伊势暴动和西南战争 569

近卫炮兵的叛乱 572

国会促成同盟 574

自由党与改进党的成立 576

民权运动的革命化 579

革命思想和有关主权问题的论战 582

亚洲联合的思想和世界和平主义 584

自由、改进两党的对立 589

——起义·统一战线·失败 589

二十六民权运动的挫折 589

通货紧缩政策和中小农民的没落 592

群马事件、加波山事件和自由党解散 594

秩父事件和饭田事件 597

各起义事件的性质和意义 600

民权运动的衰退和朝鲜“改革”运动 601

皇室、华族、内阁、教育的革新 605

反对井上外相修改条约的斗争 609

民权运动的最后光辉 612

二十七天皇制的完成 617

——古代和近代的结合及其矛盾 617

《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公布 617

军队、警察、地方制度 621

教育敕语和学术、信仰的自由 624

家长制家族制度 627

天皇制和半封建的土地制度 629

天皇制和资本主义 632

劳动者的惨状 634

天皇制的完成 636

二十八初期的议会和政党 643

——从民权到国权 643

颁布宪法和各民权派 643

国权主义的抬头 646

大隈外相的修改条约案 649

国权主义的胜利 651

第一次大选和《集会及政治结社法》 654

首届议会与“民党”联合 657

“冷血动物的陈列馆”和极力干涉选举 660

贫民和农民问题的产生 661

“社会党”的幻影 664

第四届议会和政党的屈服 666

二十九修改条约和日清甲午战争 668

——从被压迫国向压迫别国的国家发展 668

“主权线”和“利益线” 668

“东洋危机”论和“人口过剩”论 671

对华战争的准备和“硬六派” 674

国民运动威胁政府 676

西伯利亚铁路开工和日英条约的谈判 678

明治政府的危机和朝鲜的农民战争 680

日清开战 683

对中国开战和对英修改条约 685

战争的发展和下关议和 688

从被压迫国向压迫别国的国家发展 692

三十资本主义的发展 697

——官僚、资本家、地主、群众 697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697

此时期日本资本主义的特征 701

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 706

资本主义和寄生地主制的结合 708

工人运动的兴起 711

农民斗争和佃农协会 713

社会民主党的意义 715

资产阶级介入政治活动 718

官僚独裁的加强和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 720

天皇制与地主、资本家的同盟 722

三十一走向帝国主义的道路 725

——日俄战争和吞并朝鲜 725

日本在朝鲜的暴行和日俄对立 725

列强瓜分中国的竞争 728

日本资本主义与朝鲜和中国 730

出兵镇压义和团与日英同盟 732

日俄开战 735

日俄战争的性质 737

战局的发展和政府、国民 739

日俄媾和与解放亚洲问题 743

焚烧捣毁全东京的警察机构 745

吞并朝鲜 748

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其特征 751

三十二日俄战争后的国内外形势 756

——帝国主义日本的政治基本形态 756

围绕中国问题,日本与美英的对立 756

军部的形成 759

军部、统治阶级和中国的辛亥革命 762

工潮发展为暴动,农民的状况与斗争 765

社会主义的成长与溃灭 767

友爱会 770

中产阶级的成长和民主改良主义 771

陆军扼杀西园寺内阁 775

大正政变 777

三十三世界资本主义的总危机 784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和日本 784

“大正新时代的天祐”、“与牛比赛的青蛙” 784

日本帝国主义的困窘 787

参加世界大战和对华二十一条的要求 789

从西门子事件到大隈内阁 791

第二次策谋“满蒙独立” 791

从大隈内阁到寺内内阁 792

空前的经济繁荣、垄断资本主义的确立 794

寄生地主制的顶点和农业以及农村的变化 797

俄国革命、大战结束、凡尔赛条约 799

列强干涉俄国革命和日本出兵西伯利亚 802

世界资本主义的总危机 806

三十四民本主义、米骚动、原内阁 808

——趋向拿破仑主义 808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市民文化 808

民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811

米骚动的爆发 816

米骚动的性质 819

白虹贯日 821

社会运动的发展和建立共产党 823

普选运动和原内阁 828

趋向拿破仑主义 830

——四大矛盾的展开 835

帝国主义的四大矛盾 835

三十五日本帝国主义的危机 835

三·一起义和五·四运动 836

华盛顿会议和两种正面战略 839

民本主义的苦闷 840

关东大震灾时残杀朝鲜人 843

护宪三派内阁和民本主义 845

改革贵族院的问题 847

裁减陆军和军部的企图 849

无产政党的结成和战线的分裂 852

中国革命和币原外交 854

金融危机和田中内阁 858

干涉中国革命、炸死张作霖 859

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 862

滨口内阁和经济危机 865

军部的反击 868

三十六侵略中国 870

——大日本帝国的崩溃(一) 870

制造出来的“满蒙危机” 870

“九·一八事变”和政府、政党 873

国民的动向 876

从五·一五到二·二六 879

太平洋战争的最初设想 882

日、德、意轴心和天皇制法西斯主义 884

对军部的最大限度的抵抗 887

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90

日中的全面战争 892

欧洲大战和日、德、意军事同盟 896

三十七太平洋战争 896

——大日本帝国的崩溃(二) 896

铺建太平洋战争的轨道 899

日美开战 903

太平洋战争的性质 906

日德意轴心的失败 908

大日本帝国的崩溃 912

三十八第二次大战后的日本和世界 917

——日本复兴的两条道路 917

占领的结构和美国的占领政策 917

改革的指令和国民的政治觉悟 920

民主势力未能统一 923

民主力量冲破占领军的限制 926

改革期的结束 929

消灭古代的、封建的因素 933

制定新宪法的力量 935

农民是农地改革的主力 939

垄断资本的称霸和附庸美国 940

日本复兴的两条道路 94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基本潮流 945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948

片面媾和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950

站在十字路口的日本 953

结束语 956

——日本历史的总结和展望 956

年表 966

查看更多关于日本历史 上中下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