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近代中医珍本集  温病分册

近代中医珍本集 温病分册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医药卫生

  • 购买点数:23
  • 作 者:陆拯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53410680X
  • 标注页数:892 页
  • PDF页数:924 页
上一篇:藏药志下一篇:中医内科临床手册
图书介绍

温热经纬 1

卷一 4

内经伏气温热篇 4

卷二 18

仲景伏气温病篇 18

仲景伏气热病篇 26

仲景外感热病篇 28

仲景湿温篇 35

仲景疫病篇 40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52

卷三 52

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 80

卷四 92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92

薛生白湿热病篇 99

余师愚疫病篇 131

卷五 150

方论 150

温病正宗 193

第一章 温病解释之正误 197

上篇 学说辨正 197

第二章 温病真理之探源 200

第三章 温病温疫之辨析 204

第一节 通论 204

第二节 温病专书之概论 205

第三节 瘟疫专书之概论 211

第四章 温病学说之折哀 215

下篇 正宗辑要 220

第一章 通论 220

一、《素》、《灵》 黄帝 220

二、《难经》 战国 秦越人 223

三、《伤寒论》 后汉 张仲景 224

四、《伤寒补亡论》 宋 郭白云 236

五、《伤寒直格》 金 刘河间 237

六、《此事难知集》 元 王好古 238

七、《医经溯洄集》 元 王安道 239

八、《丹溪心法附余》 明 方约之 241

九、《伤寒补天石》 明 戈存橘 242

十、《伤寒六书》 明 陶节庵 242

十一、《伤寒绪论》 清 张路玉 243

十二、《温热暑疫全书》 清 周禹载 244

十三、《归砚录》 清 王孟英 247

一、考正温热名义 时人 吴锡璜 250

第二章 分论 250

二、论伤寒成温之理 宋 韩祗和 251

三、论叶派治温热之误 时人 张山雷 252

四、温邪上受解 清 周学海 253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清 周学海 254

六、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清 陆九芝 254

七、温热病说 清 陆九芝 255

八、伏温论 清 柳宝诒 256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清 何秀山 256

十一、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 清 叶天士 257

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宋 程迥 257

十二、论温热四时皆有 时人 何廉臣 258

十三、论伏气春温 清 叶天士 259

十四、春温有二 清 邵仙根 259

十五、温热提要 时人 吴锡璜 259

十六、温暑提纲 清 章虚谷 261

十七、论温热与风寒各异 清 戴麟郊 265

十八、论温热症辨似要义 清 戴麟郊 267

十九、论温热五种辨法 清 戴麟郊 269

二十一、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 清 柳宝诒 271

二十、温热有外感有伏邪 清 章虚谷 271

二十三、论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 清 柳宝诒 272

二十二、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源不同治法各异 清 柳宝诒 272

二十四、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 时人 何廉臣 273

二十五、温热暑各伏气有兼邪 时人 何廉臣 274

二十六、温暑伏气证状 清 王孟英 274

二十七、伏气温病论 时人 沈汉卿 275

二十八、伏邪病名解 清 刘吉人 276

二十九、五气皆从火化 清 何秀山 276

三十、论温热即是伏火 时人 何廉臣 276

三十二、暍暑命名之别 清 陆九芝 277

三十一、暑赅热与火而言 清 王秉衡 277

三十三、寒温暑湿汗解不同 清 吴鞠通 278

三十四、风温湿温勿用发表攻里 清 陈平伯 278

三十五、温热燥证宜保津液 清 吴鞠通 279

三十六、湿证非易治之病 清 吴鞠通 279

三十七、湿温变证极多 清 吴鞠通 279

三十八、太阴阳明之表受邪湿热居多 清 薛生白 280

三十九、湿邪从膜原而入 清 薛生白 280

四十、湿热证阳明必兼太阴 清 薛生白 280

四十三、秋燥证治论 清 何秀山 281

四十二、秋燥证治 清 吴鞠通 281

四十一、暑湿秽合邪 清 吴坤安 281

四十四、新感秋燥说 时人 何廉臣 282

附方 283

第三章 辨脉 285

一、辨脉提纲 时人 吴锡璜 285

二、温病辨脉 清 杨栗山 285

三、热病辨脉 时人 杨如侯 287

四、暑病辨脉 清 沈金鳌 288

五、湿病辨脉 时人 杨如侯 288

一、春温 289

(一)伏气春温症 289

六、燥病辨脉 时人 杨如侯 289

第四章 分症 289

(二)伏温兼新感症 292

(三)新感春温症 293

二、风温 294

(一)伏气风温症 294

(二)新感风温症 297

三、热病 299

(一)伏气热病 299

(二)伏热兼新感症 300

四、暑病 301

(一)冒暑 301

(二)伤暑 301

(三)中暑 302

(四)暑湿 303

五、伏暑 304

六、湿温 305

七、燥病 307

(一)秋燥 307

(二)伏燥 311

八、冬温 312

附方 313

一、清凉透邪法 313

二、清热保津法 313

三、清凉荡热法 314

四、润下救津法 314

五、辛温解表法 314

六、凉解里热法 315

七、清热解毒法 315

八、却热息风法 315

十一、至宝丹 316

十、辛凉解表法 316

九、祛热宣窍法 316

十二、大承气汤 317

十三、达原饮 317

十四、紫雪丹 318

十五、白虎汤 318

十六、清凉涤暑法 319

十七、祛暑解毒法 319

十九、清暑开痰法 320

二十、苏合香丸 320

十八、增损胃苓法 320

二十一、来复丹 321

二十二、却暑调元法 321

二十三、清宣温化法 321

二十四、益元散 322

二十五、宣疏表湿法 322

二十六、宣阳透伏法 323

二十七、宣透膜原法 323

二十八、苦温平燥法 323

三十、松柏通幽法 324

三十一、清燥救肺汤 324

二十九、金水相生法 324

时病论 327

卷之一 335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335

春温 336

风温 337

温病 338

温毒 339

拟用诸法 340

辛温解表法 340

晚发 340

凉解里热法 341

清热解毒法 341

却热息风法 341

祛热宣窍法 342

辛凉解表法 342

清凉透邪法 342

清热保津法 343

清凉荡热法 343

润下救津法 343

大定风珠方 344

小定风珠方 344

银翘散 344

备用成方 344

清凉透斑法 344

葳蕤汤 344

清毒犀角饮 345

连翘败毒散 345

犀角地黄汤 345

三黄石膏汤 345

凉膈散 345

九味羌活汤 345

春温甫解几乎误补 346

临证治案 346

春温过汗变症 346

风温入肺胃误作阴虚腻补增剧 347

风温误补致死 347

风温夹湿 348

胃虚温病 348

胃实温病 349

有孕发斑 349

喉痹急证 350

温毒发疹 350

伏气晚发 351

卷之二 352

春伤于风大意 352

伤风 352

冒风 353

中风 353

风寒 355

风湿 356

风热 356

寒疫 357

拟用诸法 358

解肌散表法 358

微辛轻解法 358

顺气搜风法 358

活血祛风法 358

宣窍导痰法 359

两解太阳法 359

参苏饮 360

香苏饮 360

金沸草汤 360

备用成方 360

海藏神术散 360

桂枝汤 361

通关散 361

开关散 361

小续命汤 361

三化汤 361

大秦艽汤 361

黄芪五物汤 362

防风通圣散 362

防风黄芪汤 362

牵正散 362

顺风匀气散 362

乌药顺气散 362

柴葛解肌汤 363

苏羌饮 363

临证治案 363

冒风轻证不慎口食转重 363

风邪中络 364

中风急证 364

风湿两感 365

真中死证 365

中风脱证 365

风湿误为风温 366

产后寒疫 366

时行寒疫 366

卷之三 367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367

飧泄 367

洞泄 369

寒泻 370

火泻 370

湿泻 371

暑泻 371

痰泻 372

食泻(附:饮泻) 372

风痢 373

寒痢 373

热痢(附:暑痢) 374

湿痢 374

噤口痢 375

水谷痢 376

休息痢 376

拟用诸法 377

培中泻木法 377

五色痢 377

补火生土法 378

暖培卑临法 378

补中收脱法 378

通利州都法 379

清凉涤暑法 379

化痰顺气法 379

楂曲平胃法 379

调中开噤法 380

调中畅气法 380

温化湿邪法 380

清痢荡积法 380

备用成方 381

草窗痛泻方 381

胃苓汤 381

四神丸 381

胃关煎 381

姜茶饮 381

补中益气汤 382

人参樗皮散 382

苍术地榆汤 382

香连丸 382

芍药汤 382

真人养脏汤 383

肉苁蓉汤 383

临证治案 383

飧泄误为食泻 383

飧泄之病热补得瘳 383

伤食作泻 384

小产之后偶沾风痢 384

便泻刚逢经转 384

洞泄之疴虚实兼治得效 384

风痢病一误再误 385

赤痢亦有属寒温补得愈 385

疟痢两作 386

痢下纯血死证 386

实热痢疾止涩太早用下得瘥 386

高年噤口痢疾 387

痢久脾肾两虚 387

休息痢误认肠风 388

阴虚之体患五色痢 388

夏伤于暑大意 390

伤暑 390

卷之四 390

冒暑 391

中暑(即中暍 附:暑厥) 391

暑风 392

暑温 392

暑咳 393

暑瘵 393

霍乱 393

痧气 394

热病 395

疰夏 395

秽浊 395

霉湿 396

拟用谱法 397

祛暑解毒法 397

增损胃苓法 397

清暑开痰法 398

却暑调元法 398

清离定巽法 398

清宣金脏法 398

挽正回阳法 399

治乱保安法 399

甘咸养阴法 399

芳香化浊法 400

金水相生法 400

二活同祛法 400

备用成方 401

藿香正气散 401

六和汤 401

缩脾饮 401

香薷饮 401

新加香薷饮 401

六一散 402

三石汤 402

桂苓甘露饮 402

人参白虎汤 402

竹叶石膏汤 402

清营汤 403

来复丹 403

介宾玉女煎 403

生脉散 403

清暑益气汤 403

痧疫回春丹 404

大顺散 404

冷香饮子 404

浆水散 404

行军散 405

绛雪 405

紫雪 405

黄龙汤 405

临证治案 406

阴暑误用阳暑之药 406

骤然中暑 406

暑温过服大寒致变 407

暑风急证 407

暑热劫络致成暑瘵 408

阴寒霍乱热补而瘳 408

阴虚疰夏 409

热病化燥伤津 409

霉湿时病 410

卷之五 411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411

暑疟 411

风疟 412

湿疟 413

温疟 413

寒疟 413

瘴疟 414

瘅疟 415

牝疟 415

痰疟 416

食疟 416

疫疟 417

鬼疟 417

虚疟 417

三日疟 418

疟母 418

劳疟 418

伏暑 419

秋暑(附:秋凉) 420

拟用诸法 421

清营捍疟法 421

辛散太阳法 421

宣透膜原法 421

和解兼攻法 422

甘寒生津法 422

宣阳透伏法 422

双甲搜邪法 423

营卫双调法 423

驱邪辟祟法 423

补气升阳法 423

清宣温化法 424

备用成方 424

小柴胡汤 424

景岳木贼煎 425

严氏清脾饮 425

麻杏甘石汤 425

柴平汤 425

藿香平胃散 425

太无神术散 426

人参败毒散 426

咒法 426

截疟七宝散 426

局方常山饮 426

追疟饮 427

何人饮 427

休疟饮 427

鳖甲饮 427

子和常山散 427

四兽饮 427

临证治案 428

虚寒之体忽患暑疟 428

暑疟热盛逼血上吐 428

截疟太早变成肿胀 428

风疟时邪乘入血室 429

寒疟之证温补治验 430

湿疟之证辛散获效 430

温疟误为暑热 430

寒湿入脾证成牝疟 431

产后瘅疟热补至变 431

阴邪入肾发为牝疟 431

疟发昏迷治痰得效 432

时行疫疟 432

鬼疟属阴得众人阳气而解 432

久疟阴虚及阳 433

体虚劳疟 433

疟母破剂无效温补咸软得安 433

疟母攻破致死 434

三疟扰伤气血补益得效 434

产后伏暑 435

伏暑过服辛温改用清凉而愈 435

产后三疟久缠 435

卷之六 437

秋伤于湿大意 437

伤湿 437

中湿 438

胃湿 439

湿热 439

寒湿 440

湿温 440

秋燥 441

拟用诸法 442

宣疏表湿法 443

辛热燥湿法 443

苦温平燥法 443

松柏通幽法 444

备用成方 444

羌活胜湿汤 444

平胃散 444

除湿汤 444

金匮肾着汤 444

杏苏散 445

桂苓甘露饮 445

松峰达原饮 445

三仁汤 445

苍苓白虎汤 445

清燥救肺汤 446

滋燥养营汤 446

蜜煎导法 446

临证治案 446

里湿酿热将成疸证 446

中湿误作虚风 447

秋湿时令忽患暴中 447

里湿误补成臌得破则愈 447

湿温误作伏暑 448

高年湿温伤气 448

湿温化燥攻下得愈 448

妊娠燥气为病 449

感受秋凉燥气 449

血亏液燥加感燥气 449

卷之七 451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451

痰嗽 451

干咳 452

加味二陈法 453

温润辛金法 453

清金宁络法 453

拟用谱法 453

琼玉膏 454

二陈汤 454

丹溪咳血方 454

千金久嗽方 454

清肺饮 454

泻白散 454

备用成方 454

景岳六安煎 455

临证治案 455

伏湿作嗽认为冬温 455

伏湿致嗽 455

痰嗽补脾取效 455

燥气伏邪作咳 456

燥气刑金致使咳红 456

阴虚之体伏燥化火刑金 457

伤寒 458

冬伤于寒大意 458

卷之八 458

中寒 459

冒寒 460

冬温 460

拟用诸法 461

甘热祛寒法 461

小柴胡汤 462

四逆汤 462

真武汤 462

理中汤 462

葛根汤 462

麻黄汤 462

备用成方 462

千金阳旦汤 463

千金阴旦汤 463

临证治案 463

伤寒调治失法变证 463

伤寒吐蛔 464

阳体中寒仍用热剂而愈 464

冬温肺胃合病 464

冬温伤阴将欲成损 465

冬温新感适值经行 465

附论 466

治时病常变须汇通论 466

五运六气论 466

温瘟不同论 468

伤寒书统治六气论 469

辟俗医混称伤寒论 470

辟时俗龌龊斑证论 471

夹证兼证论 471

成方须损益论 472

胎前产后慎药论 473

治轻证宜细心重病宜大胆论 474

医家嫉妒害人论 475

医毋自欺论 475

古今医书宜参考论 476

温病指南 479

卷上 484

温病总论 484

伤寒温病辨四则 485

风温上焦篇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法 485

风温中焦篇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法 490

风温下焦篇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法 497

风温辨论 500

风温条辨五条 501

卷下 502

湿温上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 502

湿温中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 507

湿温下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 511

附:温病治法要略 513

附方 516

六因条辨 517

卷上 521

春温辨论 521

春温条辨三十条 522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537

论伤暑中暑中热辨误 537

中暑条辨十一条 547

中热条辨八条 552

卷中 556

伏暑辨论 556

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556

秋燥辨论 570

秋燥条辨十一条 570

冬温温毒辨论 574

冬温冬辨十条 575

温毒条辨四条 578

伤湿辨论 581

伤湿条辨十四条 581

卷下 581

暴感风寒论 587

伤风条辨七条 587

斑痧疹瘰辨论丹痞附 592

斑疹条辨丹痞附计十七条 593

痧胀拟似辨 600

阴症辨论 601

阴症八难 602

治温阐要 607

春温 611

辨脉 612

列方 612

痉痓厥辨 616

神昏谵语辨 619

风温 619

大头瘟 620

风毒发颐 620

疹斑辨 621

烂喉痧 624

瘟疫 624

暑症夏热辨 625

伏暑 626

暑风 626

霍乱 627

辨脉 628

列方 628

湿温附痹症 631

冬温 637

秋后晚发 638

寒热论 638

察舌 641

前贤病温治论 642

温毒 644

温疟 645

寒疫 645

列方 645

增补烂喉?痧治案 648

论症 649

湿温大论 651

一、概论 654

二、正名 655

三、病理 656

四、证侯 657

五、白?之研究 658

六、下法之研究 659

七、小柴胡汤之研究 661

八、苍术白虎汤之研究 661

十、戒辛温发表 662

九、禁戒 662

十一、戒妄用滋阴药 663

十二、戒妄用温热药 664

十三、治法 665

十四、湿温要药 667

十五、饮食须知 672

十六、湿温医案 672

暑病证治要略 679

上编 暑病通论 682

第一章 暑病溯源 682

第二章 辨冒伤中分脏之误 684

第三章 辨静得动得之讹 685

第四章 暑伏三焦膜原考 688

下编 暑病种类 696

第一章 伤暑附冒暑 696

第一节 证因 696

第二节 诊断 696

第三节 疗法 697

第四节 治例 698

第一节 证因 709

第二章 中暑 709

第二节 诊断 710

第三节 疗法 711

第四节 治例 711

第三章 暑温 713

第一节 证因 714

第二节 诊断 715

第三节 疗法 716

附 暑湿用药例 717

第四节 治例 718

第四章 伏暑 726

第一节 证因 727

第二节 诊断 728

第三节 疗法 729

第四节 治例 730

第五章 暑月伤寒 739

第一节 证因 739

第二节 诊断 739

第三节 疗法 739

第四节 治例 740

第六章 结论 743

秋瘟证治要略 745

第一章 秋瘟之定名 750

第二章 秋瘟之病原 751

第三章 秋瘟之病理 752

第四章 秋瘟之诊断 752

第五章 秋瘟之证治 755

第六章 秋瘟现症之鉴别 767

第七章 秋瘟之预防 771

霍乱论 775

第一 病情篇 780

总义 780

热证 783

寒证 792

第二 治法篇 799

伐毛 799

取嚏 799

刮法 799

焠法 800

刺法 800

拓洗治热证 801

熨灸治寒证 802

策应 803

侦探 803

纪律 808

守险 815

第三 医案篇 820

南针 820

梦影 828

第四 药方篇 851

药性 851

方剂 852

附录 霍乱括要 872

方剂索引 876

查看更多关于近代中医珍本集 温病分册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