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通史讲授提要  近代部分

中国通史讲授提要 近代部分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历史地理

  • 购买点数:18
  • 作 者:张寄谦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4
  • ISBN:11209·20
  • 标注页数:612 页
  • PDF页数:633 页
图书介绍

导言 1

一、对中国近代历史应有的几点认识 1

(一)中国近代属于什么社会范畴? 1

(二)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 2

(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从社会发展来说,是不是前进了? 7

二、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线索 9

三、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代史 12

第四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期(1840-1919年) 17

第一章 近代史上的帝国主义侵华问题 17

第一节 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17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8

(一)鸦片战争是不是可以避免的? 18

1. 打开中国商品市场大门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要求 19

2. 战前英国的侵华政策和手段 21

3. 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31

2. 依靠侵略者训练半殖民地军队 32

(二)这次战争是不是有可能取胜? 33

1. 腐朽的清政府不可能担负领导反侵略战争的任务 34

2. 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难于取得抗战的全面胜利 44

3. 英国人民反对政府进行侵华战争 46

(三)战争的结局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46

1.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和《虎门条约》(1843年10月8日) 47

2. 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7月3日) 49

3. 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10月24日) 50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52

(一)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侵略者在五口地区的非法活动和广州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52

1. 外国侵略者在条约外的扩大侵略 52

2.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封建统治者、人民群众和外国侵略者之间关系的变化 54

1. 英、法、俄、美扩大侵略要求的修约活动和英法挑起侵略战争的借口 57

(二)英、法为发动侵略战争所进行的挑衅活动。第一次英法联军和《天津条约》 57

2.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包括《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的主要内容 59

(三)侵略战争的再起。第二次英法联军和《北京条约》 63

1. 大沽冲突 63

2.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64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错综交织。广州沦陷期间人民的反抗斗争 65

1. 清政府能否取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胜利? 65

2. 清政府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英法人民对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声援 68

3. 广州沦陷期间人民的反抗斗争 69

(五)沙皇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我国东北边疆大片领土的掠夺 71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对我黑龙江流域的窥伺 71

2. 第一次英法联军中沙俄的乘火打劫和胁迫奕山签订《瑷珲条约》 72

3. 第二次英法联军中沙俄的帮凶和胁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74

三、中法战争 (1884-1885年) 77

(一)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沿边的侵略 78

1. 1874年日、美对我国台湾的侵略 78

2. 英国企图从缅甸侵入我国云南边境,1875年马嘉理事件和1876年《烟台条约》 79

3. 俄国对我国西部大片领土的掠夺与中俄伊犂交涉 81

1. 法国早就有通过侵略越南而侵入中国的野心 83

(二)中法战争 83

2. 中法战争前法国对越南的侵略 85

3. 清政府的“明交暗战”和“阳抗阴降” 87

4. 辉煌的战役胜利换来屈辱的和局 93

四、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97

(一)甲午战争前列强对朝鲜和我国东北的争夺 97

(二)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蓄谋已久 98

1. 日本的“征韩论”和朝日《江华条约》(1876年) 98

2. 李鸿章的所谓“以夷制夷”的半殖民地外交 100

3. 东学党起义和日本借机出兵朝鲜 100

4. 李鸿章乞求列强调停的失败 103

1. 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 105

(三)突然袭击、不宣而战是日本发动战争的惯用手段 105

2. 牙山战役(1894年7月25日) 106

(四)清军海陆战役,战无不败 107

1. 平壤战役(1894年9月中旬)和黄海海战(9月17日) 107

2. 日军进犯东北(10月),大连(11月7日)、 旅顺(11月21日)失陷,广岛求和被拒(1895年1月) 112

3. 威海卫失陷(1895年2月17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牛庄、营口、田庄台的溃败(1895年3月4日-9日) 115

(五)《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武装斗争 117

1. 《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4月17日) 117

2.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武装斗争(1895年5月-9月) 120

五、八国联军战争 (1990-1901年)和俄国军事占领我国东北(1900-1904年) 122

(一)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122

1. 列强在华进行贷款竞争和争夺铁路修筑权 122

2. 列强在中国展开划分“势力范围”的竞争 132

3.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9月) 135

(二)八国联军战争和《辛丑条约》的订立(1901年9月7日) 137

1. 这次侵略战争的特点 137

3. 用农业机器耕地,发展采矿事业 141

2. 《辛丑条约》的订立(1901年9月7日) 142

(三)沙俄乘机侵占我国东北 144

1. 俄国武装占领东北,胁迫增祺私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1900年11月8日) 144

2. 杨儒与俄国谈判,力拒俄约 145

3.《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的签订(1902年4月8日) 147

第二节 列强在战争以外的侵略活动 148

一、日俄战争(1904年2月-1905年9月)和战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新调整。美日争夺我国东北权益的斗争 148

(一)英德矛盾和第一次英日同盟(1902年1月30日) 148

(二)日俄战争(1904年2月-1905年9月) 150

(三)美日对我国东北权益的争夺 152

1. 哈里曼银团购买南满铁路的失败 152

2. 新法铁路和东三省银行计划的失败 152

3. 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重新调整 154

4. 锦瑷铁路计划(1909年10月2日)和“满洲铁路中立化计划”的失败 156

5. 四国银行团和东三省币制改革及实业振兴贷款(1911年4月15日) 158

二、俄国对外蒙古的侵略活动 159

(一)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民族政策 159

1. 俄国企图侵略蒙古由来已久和所谓的“巴德玛耶夫计划” 160

2. 俄国侵略蒙古的手段 161

3. 武昌起义后外蒙在沙俄煽动下“独立”和外蒙撤销自治 162

三、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活动 163

(一)《烟台条约》签订后西藏人民抗拒英人入藏的斗争 163

(二)1886年-1888年英国第一次武装侵略西藏和中英会议《藏印条约》(1890年3月17日)、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3年12月5日) 164

(三)1903-1904年英国第二次武装侵略西藏和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4月27日) 165

(四)武昌起义后英国煽动西藏“独立” 166

(五)中英西姆拉会议(1913年10月-1914年7月) 167

(六)西藏撤销“独立” 168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加紧侵略,“二十一条”的提出和所谓中日经济合作与军事合作 168

(一)日本提出“二十一条”(1915年1月) 169

(二)沙皇俄国对蒙古的侵略活动 169

(三)“西原借款”和《中日两国陆军共同防敌协定》(1918年5月16日)、《中日两国海军共同防敌协定》(1918年5月19日) 171

(二)美日《兰辛、石井协定》(1917年11月2日) 171

1. “西原借款”及日本进行借款的目的 172

2. 《中日两国陆军共同防敌协定》和《中日两国海军共同防敌协定》的签订 173

第三节 主要侵华国家侵略政策的特点 173

一、英国 174

(一)对华贸易上占有传统的优势 174

(二)在各个领域首先发动对华侵略 174

(三)在中国控制有特殊权益--海关行政管理权 175

(四)十分注意对中国各派政治势力施加影响 175

(一)重视从宗教侵略入手 176

二、法国 176

(三)注意对我国西南边疆进行侵略 177

三、德国 177

(二)注意拉拢和控制清政府中有影响的政治势力 177

(四)与俄国结成侵华的联盟 177

(一)长期谋求在中国取得一块殖民基地 178

(二)德国顾问对中国政治有着重要影响 178

(三)利用销售军火等加强对中国的影响 179

四、俄国 179

(一)一贯伪装友好,借机攫取权益 179

(二)领土野心特别强烈 180

(三)具有东方军事封建帝国的残暴,在它强占中国领土时往往还随之进行残酷地屠杀 181

(四)通过拉拢和收买清政府官员,以影响和控制清政府 181

五、日本 182

(一)有着吞并中国的既定国策 183

(二)特别富有侵略性 183

(三)操纵中国各派政治势力,企图造成中国政治局面的紊乱 183

(四)用各种阴谋诡计从事政治上的破坏活动 184

六、美国 185

(一)对中国有占据一块侵略基地的野心,但没有实现 185

(二)重视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对中国施加影响 186

第二章 近代史上的农民战争和农民运动 188

第一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斗争 189

一、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及其迅速发展 189

(一)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爆发的原因 189

1. 清政府的统治削弱 189

2. 农民受剥削的程度加深 190

3. 社会经济加速萎缩 190

4. 大批运输工人失业 190

(二)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前夕广西的革命形势 191

(三)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所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为什么会成为全国农民大起义的领导核心? 192

1. 拜上帝会组织有着能够号召农民起来进行反封建斗争的革命纲领 192

2. 有较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严格的道德生活 194

3. 经历了比较深入艰苦的发动群众的过程 194

4. 在革命酝酿时期就已形成比较团结一致的核心领导力量 195

1. 太平军的北伐(1853年5月-1855年5月) 196

(四)太平天国的迅速发展。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 196

2. 太平军的西征(1853年5月-1856年) 198

(五)太平天国成为全国各地各族人民起义的领导核心 199

1. 捻军起义 199

2. 两广天地会起义的发展 200

3. 福建和浙江的天地会起义 201

4. 上海小刀会起义(1853年-1855年) 202

5. 贵州号军起义和苗民起义 202

6. 云南西部彝族人民起义和大理的回民起义 202

7. 四川李永和、兰朝柱、兰朝鼎起义(1859-1864年) 203

二、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政策实施 203

1. 土地制度 204

(一)《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204

2. 军队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 205

3. 《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206

(二)《天朝田亩制度》实施情况和太平天国各项政策 208

1. 土地制度 208

2. 地方政权、乡官制度 214

3. 圣库制度 216

4. 军队组织 218

5. 工商业政策 219

6. 妇女政策 222

7. 文化政策 223

8. 对外政策 225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分裂 230

三、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分裂和后期政治 230

1. 内讧的简单经过 231

2. 关于洪、杨矛盾 232

3. 关于韦昌辉 237

4. 关于石达开 238

(二)江仁玕提出《资政新篇》(1859年) 242

(三)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和政治 246

(四)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52

四、太平天国失败后,各地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的继续斗争。江南农村的土地占有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255

(一)农民大起义的余波 255

1. 太平军余部 255

2. 太平军赖文光部和捻军张宗禹部的联合作战 256

3. 贵州号军和苗民起义 257

4. 云南回民起义 258

5. 陕甘回民起义 258

(二)东南农村的土地占有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259

一、反教会斗争的发展 262

(一)反教会斗争爆发的原因 262

第二节 反教会斗争和义和团运动 262

(二)反教会斗争的发展 265

二、从义和拳到义和团 267

1. 劳动群众 272

(一)义和团的组织 272

三、义和团的组织和宣传 272

2. 下层士兵和流氓无产者 273

3. 统治阶级中各阶层 273

(二)义和团的纪律 273

(三)义和团的斗争目标与宣传 274

四、义和团和清政府的关系 276

(一)袁世凯对山东义和团的血腥镇压 276

(二)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发展 278

(三)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 280

五、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东南互保” 282

六、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284

第三节 辛亥革命时期群众的反抗斗争 288

一、1903-1905年广西人民大起义 289

二、各地的抗捐抗税斗争 290

三、1912-1914年的白朗起义 291

近代时期农民斗争小结 293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295

第一节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295

一、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谋求发展军火工业 295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开始侵入五口通商地区,中国自然经济的初步解体 299

(一)外国机器棉纺织业摧毁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过程 299

(二)五口通商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301

1. 五口地区手工棉纺织业所受到的摧残和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资本主义经济侵袭的顽强抵抗 301

2. 通商口岸买办阶层的产生 305

3. 开埠商港经济地位的变化 305

三、国内战争对各地手工业生产的影响 306

第二节 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 307

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逐步扩大 307

(一)设立工厂 307

1. 船舶修造厂 308

2. 加工工厂 308

(二)经营交通运输事业 309

1. 经营轮船航运事业 309

2. 准备修筑铁路(吴淞铁路,1876年) 309

二、洋务派的形成 311

(一)洋务派的产生和清中央政治机构的开始买办化 311

(四)其他 311

(三)设立银行 311

(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建立(1861年1月) 313

(三)同文馆 314

(四)洋务派地方实力派的崛起 315

(一)洋务派办近代军用工业和练兵 317

1. 几个重要军用工厂概况 317

三、洋务派在“自强”名义下举办近代军用工业 317

1. 洋务派为什么办军用工业? 323

(二)对洋务派所办军用工业的分析 323

2. 它是否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325

3. 这些军事工业和洋务派军阀之间的关系 327

4. 这些军事工业和外国侵略者之间的关系 328

四、新式海军的建立 329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重视办海军 329

(二)阿思本事件和外国侵略者企图控制中国海军 331

(三)马尾船政局的建立和江南制造总局的造船 333

1. 马尾船政局的建立 333

2. 江南制造总局的造船 334

(四)北洋海军的建立 336

第三节 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 340

(一)几种重要民用企业概况 340

1. 轮船招商局(1872年) 340

一、洋务派在“求富”名义下创办民用企业 340

2. 开平矿务局(1878年) 341

3. 天津电报局(1880年) 341

4. 上海机器织布局(1890年) 342

5. 湖北织布官局(1893年) 342

(二)对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的分析 343

1. 举办民用企业的目的 343

2. 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是否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是不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46

3. 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351

4. 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发展前途是什么?能不能向民族资本过渡? 353

二、太平天国对新式武器的使用及其创办新式军用工业 356

(一)太平军中有外国人组成的分队 356

(二)太平军中自设兵工厂 358

(三)高价购买洋枪洋炮 358

三、对洋务运动的几点看法 360

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始产生 362

(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旧式手工业的摧残 362

(二)民族资本产生的历史条件 364

(三)民族资本投资的部门 364

1. 缫丝业 365

2. 火柴业 365

(四)中国旧式手工业者反对应用机器生产的斗争 366

2. 企业投资少,规模小 367

3. 技术与经营管理落后 367

(五)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特点 367

1. 从轻工业开始 367

5. 受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压榨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束缚 368

第四节 甲午战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1895-1914年) 368

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强 368

4. 集中于沿海通商口岸 368

(一)帝国主义在华的工业投资迅速增长 369

(二)外资逐渐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369

(三)列强经济侵华的剥削网 371

二、农村经济的凋敝 371

(一)土地重新趋向于集中 371

(二)农产品商品化 372

三、民族资本的初步发展 373

(一)甲午战后清政府对民族资本的有限让步 373

(二)民族资本发展中的弱点 375

(三)外国资本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 377

四、初期官僚资产阶级的逐步形成 378

五、中国早期的产业工人 380

第四章 晚清政治 383

第一节 1816年的北京政变 383

一、北京政变的性质 383

二、北京政变中统治集团各派势力的矛盾斗争及其结局 384

第二节 慈禧的数次垂帘听政和排除异己 391

一、慈禧的几次垂帘听政 391

二、慈禧的排除异己 393

三、抗击沿边侵略中塞防与海防之争 393

第三节 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396

一、买办化官僚军阀集团湘系、淮系的矛盾 396

二、围绕清政府办洋务问题,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争论 397

四、在两次反侵略战争中围绕抵抗与妥协问题清流派和洋务派的矛盾 399

第一节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 402

第五章 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 402

一、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的思想 403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们和鸦片战争前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的思想 403

1. 抨击清政府腐朽统治,主张变革 404

2. 反对乾嘉考据,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406

3. 严厉禁烟 407

4. 研究陆路边疆和沿海史地以抵御外国侵略 407

(二)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的思想 407

1. 积极组织抵抗,谴责投降 407

2. 主张向西方学习 408

二、太平天国时期的冯桂芬、王韬、容闳的思想 412

(一)冯桂芬(1809-1874年) 412

2.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413

1. 要比较在政治生活中,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413

4. 中国自己办新式工业 414

(二)王韬(1828-1897年)与黄畹上太平天国书 416

(三)容闳(1828-1912年)的上太平天国建议 418

三、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初步发展 419

(一)初期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思想家的代表人物 419

(二)初期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421

1. 反对不平等条约,要求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421

2. 学习西方,进行变法 424

第二节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 429

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带有群众性的政治运动 429

(一)维新运动发展的历史背景 429

1. 康有为(1858-1927年)的思想主张和初期政治活动 430

(二)维新派领导人物的思想及其政治活动 430

2. 梁启超(1873-1929年)的思想和活动 436

3. 谭嗣同(1865-1898年)的思想和活动 441

4. 严复(1854-1921年)的思想和活动 445

(三)维新运动的发展 447

1. 维新派发动影响全国的政治活动,《公车上书》 447

2. 维新派大办学会、报刊,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带有群众性的政治运动 450

二、维新运动高涨下,统治阶级各派政治势力的态度 452

(一)光绪和帝党 452

(二)慈禧和后党 454

(三)投机官僚 454

(四)英、日等国对维新变法的注视 456

三、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及其失败 457

(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侵略活动促使维新运动进入高潮 457

(二)“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459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逐渐形成 467

一、孙中山初期的政治活动,1894年的上书李鸿章和组织兴中会 467

(一)孙中山1894年以前的政治活动和上书李鸿章(1894年6月) 467

(二)创立兴中会(1894年11月) 469

1. 创立兴中会的原因 470

2. 组织兴中会的目的 470

3. 准备做的工作 470

4. 兴中会的誓词 470

5. 兴中会成员的阶级成份 471

(三)创立农学会(1895年10月6日) 473

(四)兴中会领导的武装起义(1895年乙未广州之役) 473

二、义和团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各派系的活动。唐才常(1867-1900年)领导的自立军起义和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 474

(一)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1900年8月) 475

(二)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1900年10月) 477

三、二十世纪初期革命运动的酝酿。拒俄运动促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趋向革命。孙中山与康梁的关系 479

(一)二十世纪初期革命运动的酝酿 479

(二)拒俄运动 485

(三)孙中山和康梁的关系 486

第四节 中国同盟会在联合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基础上成立(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的革命活动 489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先后创立 489

(一)湖南地区 489

(二)湖北地区 491

(三)江浙地区 492

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20日) 493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493

(二)同盟会的组织 494

(三)同盟会的纲领 495

1. 民族主义 496

2. 民权主义 500

3. 民生主义 502

(四)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505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507

(一)反满革命是否必要?--是否要实现民族主义? 508

(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还是实现君主立宪制?--是否要实现民权主义? 509

(三)土地应否收归国有?--是否要实现民生主义? 511

(四)革命是否会引起国内暴动,招致外国干涉,以至亡国? 512

四、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及其他活动 514

(一)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 514

1. 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1907年1月) 514

2. 孙中山直接领导下的六次武装起义(1907-1908年) 517

(二)一部分革命党人的暗杀活动及其影响 519

1. 1905年9月吴樾谋刺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事件 521

2. 1907年7月徐锡麟刺杀恩铭和秋瑾的就义 522

3. 1910年3月汪精卫及其他革命党人谋刺摄政王载澧 522

(三)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的起义活动 523

1. 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 524

2. 1911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 524

第五节 清政府从假维新到假立宪。立宪派的请愿活动 527

一、1901年后清政府的假维新。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崛起 528

(一)清政府的假维新 528

1. 加强国家机器 529

2. 适应帝国主义列强侵略需要的新政 530

3. 被迫向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作若干让步 530

(二)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崛起 531

(一)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 535

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535

(二)国内外立宪派响应“预备立宪”的活动 537

三、清政府实行皇族集权和立宪派的请愿活动 539

(一)资政院和谘议局的设立。立宪派请求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 539

(二)清政府“皇族内阁”的成立 541

四、保路运动的兴起和反清力量的总汇合 542

第六节 辛亥革命 544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迅速发展 544

(一)武昌起义的爆发 544

(二)武昌中华国民军政府的成立及其施行的各项革命措施 547

(三)全国各省响应革命 550

二、清政府的挣扎和袁世凯的乘机再起 555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562

(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周折过程 562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564

四、袁世凯攫取中华民国总统职位 566

(一)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南北议和 566

(二)南京临时政府内部的分崩离析 571

(三)清王朝的覆灭和袁世凯的窃国 574

五、辛亥革命的性质、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577

第六章 中国代历史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582

第一节 民国初年黑暗的军阀统治 582

一、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和反袁斗争 583

(一)资产阶级革命家专心从事发展实业 583

(二)袁世凯政府对责任内阁制的破坏。革命党人实现政党内阁的努力 584

(三)宋教仁被刺和“二次革命”的失败 587

(四)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 589

(五)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和复辟帝制的活动 591

(六)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反袁斗争的胜利 595

二、继袁世凯之后的军阀纷争 598

(一)继袁世凯之后的军阀纷争 598

(二)北洋政府内黎元洪和段祺瑞之争 59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 602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 602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02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 603

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的思想启蒙运动 604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604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代表人物 605

1. 思想革命及其倡导者 605

2. 文学革命及其倡导者 606

(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成就及其局限 610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通史讲授提要 近代部分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