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历朝行政管理

中国历朝行政管理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24
  • 作 者:黄崇岳总主编 周继中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300023479
  • 标注页数:908 页
  • PDF页数:92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民族民主制中孕育的行政管理 1

第一节 原始共产制下的氏族民主制 1

一 原始共产制经济 1

二 原始群与氏族公社 2

三 氏族、胞族与部落的组织管理 4

四 美妙的氏族民主制,但它不是黄金时代 7

第二节 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 8

一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9

二 炎黄时代的部落联盟与战争 11

三 尧舜时代的军事民主制与国家雏型 14

第二章 夏商周三朝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初创 19

第一节 夏朝国家行政管理的初创 20

一 夏禹治水与“九州”说 20

二 行政管理机构 22

三 统治思想与方针 24

第二节 商朝政权、族权和神权相结合的行政管理 26

一 王权的父子相继与兄终弟及 26

二 行政管理机构 27

三 行政管理的特点 31

四 商纣王乱政 33

一 营建东都与分封诸侯 36

第三节 西周分封与宗法制度下的行政管理 36

二 宗法与世袭制度 38

三 中央与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39

四 文化教育 50

五 土地与赋税制度 52

六 工商业管理 53

七 刑法与法制思想 54

八 对殷民的行政管理方针——敬天、敬德、保民、慎罚 57

九 西周后期官僚机构的恶性膨胀和政治腐朽 63

一 从正卿执国命到君临天下的政治 65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体制 65

第三章 春秋战国确立的行政管理模式 65

二 行政中枢的组成形式 75

三 国野——郡县地方行政上的大变化 83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吏管理制度 85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 85

二 官吏的考课制度 97

第三节 诸国行政管理思想的变化 99

一 从“礼治”到“法治” 99

二 从族管理到家管理 102

三 从“农商并重”到“重农抑商” 103

第四章 秦朝的行政管理 105

第一节 为适应国家统一而建立的行政管理制度 105

一皇帝的特殊地位 106

二中央行政组织 111

三地方行政组织 119

第二节 秦朝行政机构的运行机制 125

一 决策方式与政令发布 125

二 官吏的选任 128

三 官吏的等级及待遇 136

四 官吏的考核和奖惩 139

五 行政法规所反映的行政管理基本原则 142

第五章 汉朝的行政管理 146

第一节 汉朝的行政建置与行政区划 146

一 凌驾于行政权力之上的专制皇权 146

二 中央行政中枢 153

三 中央政务机构 160

四 地方行政区划及管理权限 164

第二节 汉朝的行政管理思想 171

一 在历史的反思中形成的汉初行政管理思想 171

二 鼎盛时期的行政管理思想 174

三 两汉鼎革之际的行政管理思想 177

四 政制与人治并重 180

第三节 汉朝的行政立法与行政监察 183

一 行政立法 183

二行政监察 188

第四节 汉朝的官吏管理 195

一 官吏的任用 195

二 官吏的考核和奖惩 199

三 休假和退休制度 202

四 官场的积弊 204

一 军事建置 210

第五节 汉代的军事行政管理 210

二 军种与兵制 212

第六节 对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218

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扩大 218

二 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 224

第七节 汉代的其他行政管理 228

一 文书管理 228

二 户籍与赋税管理 233

三 财政管理 238

一 皇权的衰而复兴 246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中央行政制度 246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 246

二 中央行政中枢机构的演变 250

三 监察制度的变化 266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68

一 魏晋南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268

二 十六国及北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280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官吏的管理制度 285

一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影响 285

二 官吏的其他管理制度 294

一 诸葛亮的“和戎”策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300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管理 300

二 西晋江统的“徙戎论” 303

三 十六国时期从民族分治到民族合治 306

四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与民族合治 311

第七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 315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隋朝行政管理 315

一 隋文帝新政 315

二 隋炀帝的暴政及隋的灭亡 323

第二节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的建置及其职权 326

一 宰相制度 327

二 中枢机构——“机要之司” 331

三 政务机构与事务机构 334

四 监察机关 340

第三节 唐朝的地方行政建置 342

一 县、州、府 343

二 道 345

第四节 唐朝官吏的管理制度 346

一 官吏的选拔 346

二 官吏的任用方式 350

三 俸禄、考绩与其他 354

一 兵役制度 357

第五节 唐朝的军事管理 357

二 兵员种类 360

三 军政管理和军事统御系统 364

第六节 唐朝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371

一 少数民族政策 371

二 对羁縻府州的行政管理 378

第七节 唐朝的财政、赋税、户籍与土地管理 384

一 财政赋税管理 384

二 户籍和土地管理 394

第八节 唐朝的行政管理思想 401

一 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 402

二 武则天的用人思想 411

三 唐玄宗前期的行政管理思想及行政改革措施 418

四 《唐六典》中反映的行政管理思想 423

第八章 五代十国的行政管理 426

第 一节 五代诸朝的行政管理 426

一 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建制 426

二 官吏的选拔和任用 433

三 行政管理状况与五代政局 436

一 称帝诸国的行政建制 454

第二节 十国诸政权的行政管理 454

二 臣属政权的行政建制 456

三 十国行政管理状况 458

第九章 宋朝的行政管理 466

第一节 中央三权分立的政体 466

一 枢密院掌军队 466

二 三司主财政 471

三 中书掌政事决策 474

第二节 集权于中央的地方分权管理 480

一 路设四监司与对转运使的管理 481

二 州县的建置、等级及其管理 483

三 收地方精兵为禁军 486

四 集地方财权归于中央 487

五 五保与户籍管理 488

六 城乡治安管理 494

第三节 军队的管理 498

一 安抚宿将之策 498

二 枢密院和三衙分领禁军 501

三 禁军的编制和招募 502

四 禁军的管理 506

五 武学、武举与对武将的制御 511

一 官员的选拔 516

第四节 官吏的选用制度 516

二 官、职、差遣的分任制度 525

三 官员的回避制度 531

四 官吏的考核和奖惩 534

五 致仕制度 541

第五节 监察制度 546

一 台谏机构及其职能合一 546

二 台谏官的选任 550

三 地方的监察制度 552

四 监察官互察制度 553

一 宋代的诏令文书 555

第六节 行政机制的运转 555

二 文书的递送和管理 556

三 驿站 559

第七节 行政管理制度上的变革 564

一 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564

二 以改革官制(机构)为中心的元丰改制 569

第十章 辽朝的行政管理 572

第一节“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制度 572

一 “因俗而治”的政策 572

二 北南面官制的主要机构及其分析 574

三 辽朝行政管理的特点 584

第二节 辽朝的军事管理和边疆防御 586

一 军队的构成 586

二 军事机构 589

三 军事供应和马政 591

四 边疆防御 593

第十一章 金朝的行政管理 596

第一节 金朝中央尚书一省制的行政管理制度 596

一 金初中央勃极烈制度 596

二 金熙宗以三省制取代勃极烈制 598

三 海陵王确立中央尚书一省制 601

四 中央尚书省 602

五 中央军事机构枢密院 607

六 尚书一省制中央机构的特点 609

第二节 金朝的猛安谋克及其管理 611

一 猛安谋克的发展 611

二 猛安谋克南迁及有关制度 614

三 猛安谋克的整顿 617

四 猛安谋克的衰落 628

第三节 金朝的监察制度 628

一 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 628

二 地方监察机构提刑司 638

三 监察管理制度 644

四 谏诤制度 647

第十二章 元朝的行政管理 649

第一节 元朝“总政务”的中书省与地方行省制度 649

一 中书省的创立与省规的制定 649

二 中书省的宰执官及其职掌 650

三 中书省统领六部 651

四 一省制的利弊 651

五 行省的起源 652

六 行省创立的过程 654

七 行省辖境的形成及其管辖范围 657

八 行省的职责与官吏的编制 661

九 行省制的积极作用 662

第二节 元朝“秉兵柄”的枢密院及其军事管理制度 664

一 枢密院与行枢密院 664

二 军户出兵制 665

三 宿卫制与镇戍制 669

四 军户的管理 671

第三节 元朝“司黜陟”的御史台及监察制度的特点 672

一 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具有同等地位 672

二 垂直领导的监察体制 674

三 台谏机构和职能合一 676

四 监察官自选 677

五 纠弹不避权贵 679

六 整顿监察机构以振台纲 683

第四节 元朝的站赤及其管理制度 687

一 站赤的建立及其规模 687

二 站赤的管理体制 689

三 签为站户的标准和站户承当的站役 690

四 乘驿的制度 691

五 站赤的衰蔽 692

六 站赤的整治 696

七 站赤的作用 697

第五节 元朝的达鲁花赤、四等人和驱口制度 698

一 达鲁花赤制 698

二 四等人制度 701

三 驱口制 705

第十三章 明朝的行政管理 708

第一节 内阁的创立和发展 708

一 从设相到罢相 708

二 初置内阁 711

三 仁宣之治与内阁 713

四 平允的内阁 715

第二节 宦官预政 717

一 职掌“朱批” 717

二 庞大的宦官机构 722

三 宫廷之外的太监 724

四 宦官侦讯兼掌狱 725

第三节 管理庶政的六部与寺监 727

一 管理庶政的六部 727

二 各有所掌的寺监 732

三 管理江南事务的南京六部 735

一 三司分理地方 736

第四节 三司分理地方与里甲制 736

二 府州县的地方行政 737

三 基层里甲 740

四 巡抚与总督 742

第五节 官吏的任用与管理 744

一 三途并用 744

二 学校 745

三 科举 748

四 铨选 750

五 考核 752

一 简核的《明律》 754

第六节 简核的《明律》与审判制度 754

二 四级审判制度 756

第七节 颇具权威的行政监察 759

一 权威的行政监察机关——都察院 759

二 代天子巡狩的巡按制度 764

三 职掌言谏与封驳的六科 765

第八节 皇帝掌兵的军事行政 767

一 五军都督府 767

二 卫所 771

一 黄册与鱼鳞图册 774

第九节 户籍管理与赋役制度 774

二 粮长 775

三 一条鞭法 777

第十节 民族事务与边政管理 779

一 袭元的土司制 779

二 因教治藏 784

三 封王治蒙 787

四 设卫治西陲 789

第一节 从贵族共议到皇权专制 791

一 贝勒议政 791

第十四章 清朝的行政管理 791

二 御门听政 794

三 南书房 797

四 军机处 799

第二节 内阁与朝廷决策 802

一 行政管理总汇的内阁 802

二 决策与程序 806

第三节 督抚地方与保甲 811

一 行政区域的划分 811

二 总督与巡抚 812

三 布政使与按察使 814

四 提督学政 815

五 道府与县 817

六 保甲 819

第四节 官吏的任用与管理 820

一 首重科举正途 820

二 荐举 825

三 捐资授官 827

四 铨选 829

五 幕客与吏员 831

六 回避 835

七 考核 837

八 正俸与养廉 841

第五节 严峻的《清律》与司法管理 845

一 入关前的律与令 845

二 严峻的《清律》 847

三 审判制度与司法管理 850

第六节 行政监察与实绩 854

一 台省合一的监察制度 854

二 科道官的择用与使命 856

三 监察实绩 860

一 八旗编制与都统衙门 863

第七节 八旗与绿营军制 863

二 侍卫——皇权专制的特殊工具 865

三 步军统领衙门与驻防八旗 869

四 绿营 873

第八节 户籍与财赋管理 877

一 编审人丁与户籍 877

二 摊丁入地的赋税制 880

三 粮价奏报与平粜 881

四 奏销与审核制度 886

一 理藩院 888

第九节 理藩院与民族事务管理 888

二 满蒙联姻与木兰秋狝 891

三 守以重臣,屯以劲旅 893

四 因俗而治,形式多样 894

五 驻藏大臣与《钦定西藏章程》 896

六 土司与改土归流 897

第十节 对外事务管理 898

一 对西方传教士的利用与限制 899

二 鄂博与巡哨 900

三 出使与接待来使 902

四 对外贸易的管理 903

后记 907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历朝行政管理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