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12
  • 作 者:王令金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11708724
  • 标注页数:332 页
  • PDF页数:3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着重从历史学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通过考察一些重大起伏点,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遇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论争等,借鉴汲取经验教训,研究总结历史规律,为当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查看更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内容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马克思主义概念解说 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 2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 3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研究框架 5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其与各种“主义”的碰撞 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 7

一、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提供了现实需求 7

二、中国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创造了历史条件 1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 17

一、西来英法 18

二、东来日本 18

三、北来俄国 20

四、简单的结论 2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遇到的挑战 27

一、各种新思潮的涌现 27

二、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论战 32

三、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37

第二章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0

第一节 论战的背景 40

一、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 40

二、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初期的社会状况 49

第二节 不同观点的对立 50

一、资本主义说 51

二、封建说 52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说 52

第三节 论战的意义 54

一、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是非,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54

二、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6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的创立 58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58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58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状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 59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60

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 60

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交替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国际环境 61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 61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61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同“左”、“右”倾错误的斗争 66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81

第三节 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89

一、正确认识毛泽东的晚年错误 89

二、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91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94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94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先导 95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96

四、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引领作用 96

第四章 从“反右”到“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泛滥 98

第一节 “左”倾思潮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98

一、“左”倾思潮产生的国际国内背景 98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误入歧途 106

第二节 “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及分析 111

一、“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破坏了知识分子政策,影响了国家发展 111

二、“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 121

三、“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全国内乱,是非颠倒 128

第三节 历史经验教训 137

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倒,共产党的本质未变 137

二、掌握阶级斗争规律,不为表象所惑 138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个人崇拜 139

四、清除谬误,拨乱反正 140

第五章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42

第一节 问题的由来 142

一、“两个凡是”的提出及其反响 142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酝酿与发表 144

第二节 进展的情况 146

一、对真理标准问题的不同态度 146

二、中央工作会议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向高潮 149

第三节 讨论的意义 151

一、解放了思想,清除了障碍,端正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152

二、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深远意义 152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154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 15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15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基础 158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与现实 161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161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63

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与重要意义 167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实践 168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含义 168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 170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意义 172

第四节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74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含义 174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76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78

第七章 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182

第一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 182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182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184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187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87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 187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 188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 189

第三节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189

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190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 191

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 192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生产力思想中国化的理论阐述 194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理论 194

一、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关于发展生产、建立工业化国家的论述 194

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于实现工业化、进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论述 197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理论 200

一、关于工业现代化的论述 200

二、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论述 200

三、关于国防现代化的论述 201

四、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论述 203

五、关于实现现代化的综合论述 206

第三节 江泽民关于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理论 210

一、关于工业现代化的论述 211

二、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论述 213

三、关于国防现代化的论述 215

四、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论述 219

五、关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论述 221

第四节 胡锦涛关于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理论 227

一、关于工业现代化的论述 227

二、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论述 229

三、关于国防现代化的论述 234

四、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论述 237

第九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240

第一节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240

一、过渡时期工业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240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244

第二节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253

一、工业生产与交通、电力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53

二、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56

三、航天、航海及科学实验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57

四、教育、体育、国防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62

第三节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264

一、工业生产与交通、电力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65

二、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69

三、军事、国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71

四、科技、文教、卫生、体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73

第四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278

一、工业生产与交通、电力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78

二、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83

三、军事、国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85

四、科技、文教、卫生、体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87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291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 291

一、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 291

二、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 295

三、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298

第二节 依靠群众,为民谋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 303

一、群众路线的基本含义 303

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310

第三节 勇于胜利,不断进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314

一、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夺取了革命的彻底胜利 314

二、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人历尽艰辛,取得了建设的辉煌成就 318

三、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含义,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赢得了改革的基本成功 321

主要参考文献 328

一、经典著作 328

二、历史资料 328

三、学术论著 329

后记 332

查看更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