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新世纪干部与人才队伍能力建设  上

新世纪干部与人才队伍能力建设 上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社会科学

  • 购买点数:16
  • 作 者:王立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1895266
  • 标注页数:521 页
  • PDF页数:5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别从干部、人才队伍与科技、与作风,与执法管理等角度系统阐述了干部队伍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查看更多关于新世纪干部与人才队伍能力建设 上的内容

上一篇:实用心理学下一篇:跳槽
图书介绍

上卷 干部、人才队伍与科技篇 4

第一编 干部、人才队伍与科学技术总论 4

第一章 领导干部、人才队伍与科技 4

第一节 科学技术概述 5

第二节 干部人才队伍的科技素质 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科技 14

第四节 迎接加入WTO挑战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17

第一节 马克思的科技观 2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20

第二节 毛泽东的科技观 21

第三节 邓小平同志的科技观 25

第三章 科学技术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33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33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39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近代以来的人类生产力革命 44

第四章 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51

第一节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过程 51

第二节 科学文化力量的主要表现 58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近现代人类文化发展 65

第一节 综合国力概述 73

第五章 科学技术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 73

第二节 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80

第三节 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87

第六章 科学技术系统 90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90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模式 93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98

第一节 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02

第七章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 102

第二节 当代的大科学观和大技术观 108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现代社会 112

第二编 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石 118

第八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118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118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 122

第三节 物质系统存在的根本条件 125

第一节 自然界演化概述 129

第九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129

第二节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132

第三节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137

第四节 地质学物质的起源和演化 139

第十章 生命物质的演化和人工智能 143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和本质 143

第二节 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产生 147

第三节 人类对大脑和智力的不断探索 151

第十一章 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56

第一节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156

第二节 人工自然及其进化 160

第三节 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协调发展 162

第三编 科学技术方法论 168

第十二章 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述 168

第一节 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论 168

第二节 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170

第三节 科学研究程序和选题原则 173

第一节 科学事实的概念和获取途径 178

第十三章 科学事实的获取 178

第二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观察 181

第三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重要方法——科学实验 183

第十四章 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185

第一节 科学抽象 185

第二节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187

第三节 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 190

第四节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重大意义 195

第一节 科学假说 199

第十五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199

第二节 科学理论 201

第三节 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205

第十六章 数学方法 209

第一节 数学方法及其作用 209

第二节 公理化方法 210

第三节 数学模型方法 212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对数学及科学研究的影响 214

第一节 系统科学方法概述 216

第十七章 系统科学方法 216

第二节 系统工程 219

第三节 新学科领域的系统综合方法 222

第十八章 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 225

第一节 非线性和非线性科学 225

第二节 非线性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本质原因 228

第三节 复杂性和复杂性思维 230

第十九章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232

第一节 技术和技术方法 232

第二节 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234

第二十章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238

第一节 社会概述 238

第二节 科学地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240

第三节 社会认识活动的观测、发现、预测与社会评价 241

第四节 社会决策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244

第四编 当代科学发展前沿 248

第二十一章 基础科学及其重大前沿问题 248

第一节 基础科学的主要门类 248

第二节 基础科学的前沿领域 253

第二十二章 高新技术及其重大前沿领域 263

第一节 高新技术概述 263

第二节 当代信息高技术 264

第三节 当代生物高技术 278

第四节 当代纳米技术 284

第二十三章 应用技术及其主要成果 287

第一节 工业科学技术 287

第二节 交通运输技术 289

第三节 农业科学技术 292

第四节 医药卫生技术 294

第二十四章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299

第一节 863计划 299

第二节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303

第三节 基础研究计划 307

第四节 研究与开发条件建设计划 312

第五节 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 318

第一节 科技管理概述 321

第二十五章 科学技术管理 321

第五编 科技管理与战略 321

第二节 科技体制改革 328

第三节 科技政策 332

第二十六章 领导科学决策 337

第一节 决策科学及其发展情况 337

第二节 科学决策的类型及程序 340

第三节 领导干部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348

第一节 科技与法律的关系 355

第二十七章 科技法制建设 355

第二节 科技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 359

第三节 科技法制的含义及其发展情况 363

第二十八章 科学技术法律系统 366

第一节 科学技术法律体系 366

第二节 我国科技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369

第三节 WTO与知识产权保护 376

第二十九章 公安与科技 385

第一节 公安科技概述 385

第二节 科技强警 392

第三节 公安科技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399

第三十章 建设行业 402

第一节 建设行业地位与特点 402

第二节 建设行业干部队伍现状 404

第三节 建设行业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408

第四节 对策与措施 417

第三十一章 重视科技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421

第一节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421

第二节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容 427

第三节 科教兴国的主要措施 434

第三十二章 保护生态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38

第一节 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 438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 从理论到行动 443

第三节 中国21世纪议程 449

第三十三章 大力构筑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 457

第一节 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457

第二节 培育创新文化,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 465

第三节 建设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开拓创新作用 471

第四节 坚持教育为本,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 475

第五节 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481

第三十四章 科技发展方针 485

第一节 坚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迎接经济全球化浪潮 485

第二节 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努力形成和发展我国自身的科技优势 486

第三节 加强自主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488

第四节 加强技术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89

第五节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491

第六编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选择 494

第三十五章 中国现代化态势与前景 494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新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494

第二节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500

第三十六章 学习型组织 508

第一节 学习型组织理论 508

第二节 学习型组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512

第三节 构建“学习型城市”实例——大连“学习型城市”概述 514

绪论 干部作风问题的提出 525

第一节 理论上的思索 525

下卷 干部、人才队伍与作风篇 525

第二节 实践上的当务之急 527

第一章 干部作风建设概述 532

第一节 干部作风的概念 532

第二节 干部作风的理论体系 534

第三节 干部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 537

第四节 干部作风建设的研究方法 540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经验 542

第二章 干部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 542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初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基本经验 560

第三节 新时期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经验 563

第四节 新阶段干部作风建设的里程碑 569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 575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时代的呼唤 575

第二节 创新的理论和实践要求 579

第三节 创新的源泉 595

第四章 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作风 601

第一节 干部作风的根本宗旨 601

第二节 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604

第三节 服务群众的态度和行动的统一 609

第五章 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613

第一节 完整理解“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613

第二节 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617

第三节 努力弘扬与时俱进的优良作风 620

第六章 放眼世界、胸怀全局的作风 623

第一节 时代的眼光 623

第二节 全局的视野 627

第三节 战略的思维 632

第七章 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的作风 639

第一节 树立干部作风的新观念 639

第二节 干部使命感责任感 645

第三节 目标与效果的统一 653

第八章 民主平等、依法办事的作风 658

第一节 干部的民主法制观念 658

第二节 尊重法律,自觉守法,依法办事 668

第三节 依法治国的组织者、实践者 677

第一节 树立新的学习观念 691

第九章 孜孜不倦、终身学习的作风 691

第二节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695

第三节 知识型社会的学习要求 698

第十章 科学思维、民主决策的作风 703

第一节 干部要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703

第二节 干部要提高民主科学决策的水平 710

第三节 干部要养成民主科学决策的作风 716

第十一章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作风 725

第一节 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历史意义 726

第二节 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作风的时代新意 728

第三节 面向新世纪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733

第十二章 健康向上、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740

第一节 干部生活作风概论 740

第二节 干部要养成的良好生活作风 744

第三节 干部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 749

第十三章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754

第一节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客观与现实 754

第二节 干部思想分歧的必然性 761

第三节 干部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出发点 767

第四节 干部作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772

第十四章 清正廉洁、严格自律的作风 775

第一节 干部权力的来源 775

第二节 干部权力的制约 780

第十五章 干部作风建设的管理 785

第一节 干部作风建设的目标 785

第二节 干部作风建设的措施 786

第三节 干部作风建设的落实 797

第一章 关于领导干部的科学论断 80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805

干部、人才队伍与执法管理篇 805

导论编 805

第二节 毛泽东等老一辈政治家的观点 807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有关论述 808

第二章 关于执法和监督的思想 809

第一节 有关法治的基本思想 809

第二节 依法监督的基本思想 810

第三章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812

理论编 815

第四章 干部与执法管理概述 815

第一节 领导干部的本质属性 815

第二节 执法管理的内涵 818

第三节 干部与执法管理的关系 820

第四节 干部在执法管理中的地位 822

第五章 干部与执法机关 824

第一节 执法机关概述 824

第二节 执法机关的体系 825

第三节 规范和健全执法机关 828

第六章 干部与执法队伍 831

第一节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831

第二节 加强执法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 832

第三节 执法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836

第四节 执法队伍的领导者 838

第七章 干部与执法效益 840

第一节 执法效益的属性 840

第二节 保持正确的执法效益观念 843

第三节 提高执法效益的方法 846

第四节 判断执法效益的标准 849

第八章 干部与执法决策 852

第一节 执法决策的含义和特点 852

第二节 执法决策遵循的原则 854

第三节 执法决策的类型 856

第四节 执法决策的运行模式 858

第九章 干部与执法协调 862

第一节 执法协调的范围 862

第二节 执法协调的方法 865

第三节 执法协调的作用 869

第十章 干部与执法宣传 872

第一节 执法宣传的重要性 872

第二节 执法宣传工作的内容 873

第三节 执法宣传的主要形式 876

第四节 领导干部要成为执法宣传“第一执笔人” 879

第十一章 干部与执法监督 881

第一节 执法监督的主体 881

第二节 执法监督的方式 885

第十二章 建立执法管理的评估机制 891

第一节 研究执法管理评估的重要性 891

第二节 执法管理评估的内容 893

第三节 执法管理评估的标准 895

第四节 执法管理评估程序 898

实践编 901

第十三章 努力建设完善的执法体系 901

第一节 切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901

第二节 依法监督 有错必纠 903

第三节 预防犯罪工作的有效开展 909

第四节 告知制度初步尝试 910

借鉴编 912

第十四章 国外执法监督体制 912

第一节 瑞典模式 912

第二节 英国的司法审查制度 913

第三节 澳大利亚为政清廉的规定 916

第四节 新加坡廉政建设 917

后记 919

查看更多关于新世纪干部与人才队伍能力建设 上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