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  王利明法学研究系列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民法总则研究  第3版

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 王利明法学研究系列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民法总则研究 第3版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政治法律

  • 购买点数:22
  • 作 者:王利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0251776
  • 标注页数:836 页
  • PDF页数:871 页
图书介绍:民法总则是统领民法典为民法各个部分共同适用的基本规则,也是民法中最抽象的部分。本书在深入把握民法总则国外立法和理论研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法总则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对民法中各基本范畴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本书对民法基本理论、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以及时效和期间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就民法总则中一系列重大疑难问题,如民法的性质、基本原则、民事主体的体系、法律行为的建构、代理权的性质、诉讼时效届满的效果等提出了独到见解。全书体系完整科学,内容新颖翔实,构建了我国民法总则理论体系。同时,作者对司法实践中重大疑难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司法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 王利明法学研究系列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民法总则研究 第3版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编 民法概述 3

第一章 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3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 3

一、民法的语源 3

二、民法的两种含义 5

三、我国民法的概念 7

四、民法的任务 9

第二节 民法的性质和特征 13

一、民法是私法 13

二、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18

三、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 21

四、民法是权利法 23

五、民法主要是实体法 26

第三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 27

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 27

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29

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33

第四节 民法的历史发展 38

一、民法起源于罗马法 38

二、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 38

三、我国民法的发展及未来 45

第五节 民法与商法 46

一、商法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46

二、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 49

第六节 民法和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 52

一、民法和宪法 52

二、民法和行政法 55

三、民法和经济法 58

四、民法和社会法 61

五、民法与民事诉讼法 63

第七节 民法的渊源 64

一、民法渊源概述 64

二、民法渊源的具体类型 65

三、关于政策与法理能否作为民法渊源的探讨 74

第八节 民法的适用 76

一、民法的适用范围 76

二、《民法总则》与其他法律的适用关系 80

第九节 民法典的体系 81

一、民法典的编纂体例 81

二、民法总则在民法典中的地位 85

第二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 88

第一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88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88

二、民法基本原则和一般条款 90

三、民法基本原则的适用 92

第二节 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 94

一、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的内涵 94

二、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在民法中的体现 97

第三节 平等原则 98

一、平等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98

二、平等原则的内容 101

第四节 意思自治原则 103

一、意思自治原则的概念 103

二、意思自治原则的内容 105

三、对意思自治的限制 107

第五节 公平原则 108

一、公平原则的概念 108

二、公平原则和其他原则的关系 110

三、公平原则在民法中的具体体现 111

第六节 诚实信用原则 113

一、诚信原则的历史发展 113

二、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116

三、诚信原则的主要功能 118

第七节 符合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则 120

一、合法原则 120

二、公序良俗原则 121

三、公序良俗原则的功能 124

四、公序良俗原则与相关原则 127

五、公序良俗原则的司法适用 129

第八节 绿色原则 131

一、绿色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131

二、绿色原则的内涵 133

三、绿色原则的功能 135

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138

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原理 138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138

二、民事法律关系在民法体系构建中的意义 141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43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概述 143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具体要素 144

第三节 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146

一、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 146

二、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主要类型 149

第四节 民事法律事实 157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意义 157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160

第五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特殊内容 161

一、特定法律关系中的资格问题 161

二、权利外的利益 163

三、预期取得的利益 164

第二编 民事主体 169

第四章 自然人 169

第一节 自然人的民事法律地位 169

一、民事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169

二、自然人的民事主体地位 173

第二节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174

一、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和特点 174

二、民事权利能力与权利 176

三、权利能力与民事诉讼上的当事人能力 178

四、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179

五、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185

第三节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189

一、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和特点 189

二、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 191

三、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192

四、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 195

五、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 201

六、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终止 204

第四节 监护 205

一、监护的概念和意义 205

二、监护的性质 207

三、监护的分类 209

四、监护的设定 213

五、监护人的职责及其履行 223

六、监护的终止 229

七、监护人资格的撤销 231

第五节 宣告失踪 235

一、宣告失踪的概念 235

二、宣告失踪的条件 236

三、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 237

四、宣告失踪的撤销 241

第六节 宣告死亡 242

一、宣告死亡的概念 242

二、宣告死亡的条件 244

三、宣告死亡时间的认定 246

四、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247

五、死亡宣告的撤销 248

第七节 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 252

一、两户制度 252

二、个体工商户 253

三、农村承包经营户 256

第八节 自然人的身份证明和住所 259

一、自然人的身份证明 259

二、自然人的住所 259

第五章 法人的一般原理 263

第一节 法人概述 263

一、法人的概念和特征 263

二、法人的性质 265

三、法人的分支机构 267

四、法人的住所 268

第二节 法人的分类 269

一、公法人和私法人 269

二、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 270

三、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 272

四、普通法人和特别法人 273

第三节 法人的设立与登记 274

一、法人的设立 274

二、法人的合并与分立 277

三、设立中的法人 278

四、法人的登记 282

第四节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285

一、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285

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287

三、法人的侵权行为能力 290

第五节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292

一、法定代表人的概念 292

二、法定代表人的责任 293

三、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 295

第六节 法人的终止 297

一、法人终止的原因 297

二、法人清算 299

第六章 营利法人 306

第一节 营利法人的概念和类型 306

一、营利法人的概念 306

二、营利法人的类型 308

三、营利法人的登记设立 309

四、营利法人的章程 311

第二节 营利法人的组织机构 313

一、营利法人的组织机构概述 313

二、营利法人的权力机构 315

三、营利法人的执行机构 316

四、营利法人的监督机构 317

第三节 营利法人的特殊规则 318

一、不得滥用出资人权利 318

二、禁止从事不当关联交易 323

三、决议的撤销 325

四、营利法人的社会责任 326

第七章 非营利法人 330

第一节 非营利法人的概念和分类 330

一、非营利法人的概念 330

二、非营利法人和营利法人的区分 332

三、非营利法人的设立和终止 334

第二节 事业单位法人 336

一、事业单位法人的概念及特征 336

二、事业单位法人经依法登记成立 337

三、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组织机构 338

第三节 社会团体法人 339

一、社会团体法人的概念和特征 339

二、社会团体法人的设立 340

三、社会团体法人的组织机构 341

第四节 捐助法人和宗教场所法人 342

一、捐助法人概述 342

二、宗教场所法人 350

第八章 特别法人 354

第一节 特别法人概述 354

一、特别法人的概念和特征 354

二、特别法人的类型 356

第二节 机关法人 357

一、机关法人的概念和特征 357

二、机关法人的设立与终止 359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和合作社法人 361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 361

二、合作经济组织法人 363

第四节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 366

一、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366

二、未设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时村民委员会的职能 369

第九章 非法人组织 371

第一节 非法人组织概述 371

一、非法人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371

二、非法人组织与法人 374

三、非法人组织的分类 377

四、非法人组织的代表人 382

第二节 非法人组织的设立 384

一、非法人组织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登记 384

二、须经有关机关批准的,依照其规定 385

第三节 非法人组织的财产责任 386

一、非法人组织的财产责任的一般规则 386

二、非法人组织财产责任承担的例外 388

第四节 非法人组织的解散 388

一、非法人组织解散的概念 388

二、非法人组织解散的原因 389

三、非法人组织解散后的清算 391

第三编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395

第十章 民事权利 395

第一节 民事权利概述 395

一、权利的概念 395

二、民事权利的特征 399

三、民法总则关于民事权利规定的特色和意义 404

第二节 民事权利体系 405

一、民事权利体系是民法的核心 405

二、我国《民法总则》中的民事权利体系 407

三、依法为民事权利而斗争是实现权利的重要途径 419

第三节 民事权利的分类 420

一、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 420

二、绝对权和相对权 438

三、主权利和从权利 440

四、既得权与期待权 441

第四节 民事权利的取得和变动 444

一、民事权利的取得 444

二、民事权利的变更 446

三、民事权利的消灭 447

第五节 民事权利的行使 448

一、对于民事权利行使进行限制的必要性 448

二、民事权利行使的原则 450

三、民事权利实现的程序 456

第六节 民事权利的保护 457

一、民事权利的自我保护 458

二、民事权利的国家保护 460

第十一章 民事义务 463

第一节 民事义务概述 463

一、民事义务的概念和特征 463

二、民事义务的分类 466

第二节 民事义务的发展 468

一、合同法中义务的来源多样化 468

二、侵权责任法中安全保障义务的发展 469

三、物权法中公法义务的扩张 470

第四编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制度 475

第十二章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概述 475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475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475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477

三、法律行为与相关概念 481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 483

五、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484

第二节 法律行为制度的演进 485

第三节 法律行为制度的功能和地位 489

一、法律行为制度是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 489

二、法律行为制度促进了民法的体系化 491

第四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493

一、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493

二、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494

三、一般民事法律行为与决议行为 495

四、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 497

五、诺成法律行为与实践法律行为 498

六、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 499

七、主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为 500

八、独立法律行为和辅助法律行为 501

九、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 501

十、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502

第十三章 意思表示 504

第一节 意思表示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504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和特征 504

二、意思表示与民事法律行为 508

三、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510

第二节 意思表示的发出和到达 514

一、意思表示生效概述 514

二、意思表示生效的具体情形 515

三、意思表示的撤回和撤销 519

第三节 意思表示的形式 520

一、意思表示可以以明示或者默示方式作出 520

二、沉默原则上不得作为意思表示的方式 521

第四节 意思表示的解释 522

一、意思表示解释的概念和特征 522

二、意思表示解释与法律解释 523

三、意思表示解释的分类 525

四、意思表示解释的立场和规则 528

第十四章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535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概念和特征 535

一、法律行为生效的概念 535

二、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538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541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541

二、意思表示真实 543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 546

第三节 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 548

一、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548

二、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 550

三、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确定 551

第四节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552

一、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552

二、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 555

三、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部分无效 565

第五节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565

一、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565

二、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 568

三、撤销权的行使 579

四、撤销权的行使期限 581

五、民事法律行为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583

第六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条件和附期限 586

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586

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595

第十五章 代理制度概述 598

第一节 代理概述 598

一、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598

二、不得代理的情形 601

第二节 代理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603

一、代理与委托合同 603

二、代理与代表 604

三、代理和居间 605

四、代理与使者 606

第三节 代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607

一、代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607

二、我国民法中的代理制度 611

第四节 代理的分类 612

一、委托代理、法定代理 612

二、直接代理(direkte/unmittelbare Vertretung)和间接代理(indirekte/mittelbare Vertretung) 616

三、显名代理和隐名代理 618

四、单独代理和共同代理 619

五、积极代理(aktive Vertretung)和消极代理(passive Vertretung) 620

第五节 代理权 621

一、代理权的性质 621

二、代理权产生的根据 624

三、授权行为 627

四、职务代理 639

五、复代理 643

第六节 代理权的行使 648

一、一般原则 648

二、代理权滥用的禁止 651

第七节 代理行为及其效果 655

一、代理行为的性质 655

二、代理行为的生效要件 657

三、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 659

四、代理人的责任 659

第八节 代理权的消灭 661

一、委托代理终止的原因 661

二、法定代理的终止原因 664

三、代理关系终止的效力 665

第十六章 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 666

第一节 无权代理概述 666

一、无权代理的概念与特征 666

二、无权代理的分类 668

第二节 表见代理 669

一、表见代理的概念 669

二、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671

三、表见代理的法律效果 681

第三节 狭义的无权代理 684

一、狭义的无权代理的概念 684

二、狭义的无权代理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686

三、狭义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 688

四、狭义无权代理的效力 691

第五编 民事责任 703

第十七章 民事责任的基本原理 703

第一节 民事责任概述 703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703

二、民事责任与其他性质责任的区别 707

三、民事责任的优先适用 708

四、民事责任与债务 709

五、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712

第二节 民事责任的分类 715

一、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715

二、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和严格责任 717

三、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 718

四、单独责任与多数人责任 719

五、按份责任、连带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 719

第三节 民事责任竞合和聚合 721

一、民事责任竞合 721

二、民事责任聚合 725

第四节 民事责任的减轻和免除 729

一、民事责任的减轻和免除概述 729

二、不可抗力 730

三、正当防卫 731

四、紧急避险 733

五、因见义勇为使自己遭受损害 735

六、紧急救助造成损害的责任豁免 738

第五节 侵害英雄烈士等人格利益的民事责任 739

一、侵害英雄烈士等人格利益的民事责任概述 739

二、侵害英雄烈士等人格利益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740

第六编 时效和期间 747

第十八章 时效制度概述 747

第一节 时效的概念和功能 747

一、时效制度的概念 747

二、时效制度的功能 749

第二节 时效的类型 751

第三节 时效制度的历史发展 753

第十九章 诉讼时效 758

第一节 诉讼时效概述 758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 758

二、诉讼时效的特征 760

三、诉讼时效期间的强制性 761

四、诉讼时效与仲裁时效 765

第二节 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 765

一、诉讼时效主要适用于债权请求权 765

二、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请求权 768

第三节 诉讼时效期间的分类 773

一、普通诉讼时效期间 773

二、特别诉讼时效期间 774

三、最长诉讼时效期间 776

第四节 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778

一、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 778

二、《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规定 780

三、诉讼时效起算的各种特殊情形 781

第五节 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断、中止和延长 786

一、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断 786

二、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 794

三、诉讼时效期间的延长 798

第六节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效果 799

一、关于诉讼时效届满的效果的立法主义 799

二、诉讼时效届满的效果 802

第七节 诉讼时效利益的抛弃 806

一、诉讼时效利益不得预先抛弃 806

二、诉讼时效届满后时效利益的抛弃 807

三、诉讼时效届满后诉讼时效利益抛弃的方式 808

四、义务人抛弃时效利益的法律效果 810

第二十章 期间与期日 811

第一节 期间的概念和分类 811

一、期间的概念 811

二、期间的分类 813

第二节 除斥期间 814

一、除斥期间的概念和特征 814

二、除斥期间的适用范围 816

三、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 818

四、除斥期间届满的法律效果 821

第三节 期间的计算 821

一、期间的计算概述 821

二、期间的具体计算方法 822

三、期间的开始和截止 823

主要参考书目 825

后记 834

第二版后记 835

第三版后记 836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 王利明法学研究系列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民法总则研究 第3版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