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道教神学概论

道教神学概论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 购买点数:12
  • 作 者:陈耀庭著
  • 出 版 社: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8802692
  • 标注页数:346 页
  • PDF页数:421 页
图书介绍:作者提出,道教神学是以道为基本信仰、以神灵观念为枢纽而建构起来的传统宗教学说,这个学说涉及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生态环境、无形世界等看得见的领域与看不见的领域。就关涉的学科看,道教神学包含着天文、地理、气象、生物、医学、化学、民俗、政治、历史等多个方面,从而构成了内容广泛的知识系统。本书全面介绍了道教神学相关的内容、结构,并阐述了研究道教神学的必要性和意义,表明系统研究道教神学理论是为了给道教的教义思想有个明确的定位和较完整的概述,为培养和造就当代“高道”做理论上的准备。

查看更多关于道教神学概论的内容

图书介绍
标签:神学 概论

第一章 道教神学的核心——道德神学 1

第一节 “道”在道教神学中的位置 1

第二节 “道”的神性 4

一、关于“神圣” 4

二、宗教意义上的“神圣” 5

第三节 “道”的神性 8

一、“道”的本质就是超越“一般”和“平凡” 8

二、对“道”的神性信仰是道教信仰的基础 13

第四节 “德”的神性 14

一、对于“德”的一般认识 14

二、“德”的特性是“道”的神性的展现 15

三、对“德”的神性信仰是道教信仰的表现 17

结束语 22

第二章 天道和地道——关于道教的创世记 25

第一节 “道”生天地万物 25

第二节 道教的创世记 28

一、太上老君开天说 28

二、元始天尊开天说 33

第三节 《道德经》和宇宙大爆炸 36

第四节 道教对天的构成的解释 39

一、中国古代对于“天”的一般认识 39

二、其他宗教对于“天”的认识 40

三、中国古代没有对天界纵深的分析 40

四、道教对天界的纵深分析 41

第五节 道教对地界构成的解释 43

一、中国古代就有地的方位概念 43

二、道教对地界的分析 44

第六节 “道”与天地的运转 45

一、天地运行依赖于“道” 45

二、天地的运转 47

第七节 天人感应 48

一、天人感应说的来源 49

二、道教对天人感应说的采纳 50

三、天地之祥瑞 51

四、天地之灾异 51

第八节 “道”寓于“天”和“地” 52

第三章 道教的神仙 54

第一节 道教的神和仙 54

一、中国古代的神灵观念 55

二、道教对于古代神灵观念的直接继承 56

第二节 道教神仙的数量 57

第三节 道教的神仙世界和神际关系 62

一、道教神仙的居处及其生活状态 62

二、道教神仙世界中的神际关系 65

第四节 道教神仙的品格 67

第五节 道教神仙是由“道”化生的 73

一、神是“道”的化身 73

二、“道”性和神性 77

三、“德”的神性 78

第六节 道教神仙的神性 79

一、关于神性 79

二、道教的神性就是道性 81

第七节 道教神仙和人的关系 87

一、一般宗教的神人关系 87

二、道教的神人关系 87

结束语 95

第四章 道教的太平神学 104

第一节 太平神学的核心问题是认识社会 104

第二节 太平社会的社会理想 106

一、太平的本义 106

二、太平理想渊源于“道” 107

三、太平社会建筑在“三合相通”之上 108

第三节 理想的太平社会的人际关系 110

第四节 道教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115

一、对社会不平等关系的批判 115

二、解决社会不平等关系的方法 118

三、解决社会不平等关系的手段 123

第五节 道教徒的人际关系 125

结束语 127

第五章 道教的自然神学 129

第一节 “自然”的意义 129

一、陈鼓应的解释“自然” 130

二、杜光庭的解释 131

三、道教文献中的“自然”和“无为” 132

第二节 道教神灵的品性是任其自然而不是为所欲为 135

一、玉皇大帝等待王灵官的觉悟 135

二、王重阳甘河遇仙胶东创教 138

三、丘处机异乡客地舍弟子柩 140

第三节 环境问题成了当代道教自然神学的热点问题 142

一、“天道无为,任物自然” 142

二、关于洞天福地 145

第四节 道和科学 147

一、宗教和科学关系的一般认识 148

二、道和科学的一致性 149

三、变“征服”自然为“保护”自然 150

四、道教宫观采用科技新成果的问题 151

结束语 153

第六章 人的三魂七魄 155

第一节 人的生死 155

第二节 人的魂魄 157

第三节 阳神出窍和人死成鬼 166

一、中国古代的鬼 168

二、其他宗教的鬼 169

三、道教的鬼 170

第四节 鬼性和道性 173

一、其他宗教的鬼性 173

二、鬼性也是道性 175

第五节 摄魂和地狱 180

一、关于神虎追摄 180

二、关于地狱 182

三、关于破狱 186

结束语 188

第七章 道士是有神职的道教徒 190

第一节 道士的本义 190

一、道士要奉道行事 193

二、道士要服务信众 195

三、道士要奉祀神灵 198

第二节 怎样成为一名道士 200

第三节 道士的受戒和受箓 203

一、道士的受戒 203

二、道士的受箓 207

第四节 道士在神和人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11

第五节 当代道教组织的性质 212

一、道教原来就有教会实体组织 213

二、道教教会实体组织在三国时期被强制松散化 214

第六节 对于辛亥革命后道教成立教会组织的再认识 217

一、道教教会组织的基础是对于“道”的共同信仰 219

二、教会不能只是职业道教徒的组织 220

三、道教教会的职能 221

第八章 道教经典的神性特点 224

第一节 道经是道教三宝之一 224

第二节 道教经典的来源 225

第三节 道教经典的神性 227

一、道教经籍神性的应验事迹 228

二、道教经籍神性的体现 229

第四节 关于道教的基本经典《道德经》 233

一、道教以《道德经》为基本经典是无可厚非的 233

二、各家对于《道德经》的认识不尽相同 234

三、学术界对于《道德经》的哲学分析 237

四、道教从神学角度对《道德经》的诠释 238

五、对于《道德经》的多种诠释的合理性 242

第五节 对“道经”类别的现代分析 244

第六节 道士的学经、写经和诵经 246

一、道士的学经和抄经 246

二、道士的解经和讲经 250

第九章 斋醮的神学意义 252

第一节 道教斋醮神学的内容 252

一、对于宗教礼仪的不同阐释 252

二、道教称礼仪为斋醮 256

三、其他道教仪礼的专称 259

第二节 道教斋醮的源流 262

一、斋醮来源于中国古代祭祀礼仪 262

二、斋醮礼仪是神仙世界礼仪的模仿 265

第三节 斋醮科仪是道教神学思想的展示 267

一、上香请神体现神人沟通 267

二、三坛分立以示人天永隔 269

三、坛场幻化说明沟通条件 271

四、代主通疏显示道士作用 272

五、法术加持表明修持重要 274

六、音诵结合展现科仪恢宏 277

七、皈依祝愿表现接受教化 278

八、仪坛供品显现身心洁净 278

九、焚纸谢神展示感恩神明 281

第四节 道教斋醮随着时代和地域变化而变化 282

第五节 斋醮的礼仪行为和语言音乐的配合 288

一、道教礼仪和语言 289

二、道教礼仪和音乐 289

三、道教神灵能不能听懂道士的语言和音乐的问题 290

第六节 斋醮和法术 290

一、道法来源于神授 291

二、道士行法是代神行法 295

结束语 296

第十章 人怎样才能名列仙班 297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对于“长生成仙”的追求 297

第二节 道教继承了中国古代的长生成仙的理想 299

第三节 人和神的比较 302

一、对于肉身不朽的追求 303

二、对于肉身与道合一的追求 304

三、对于灵魂永存的追求 307

第四节 当代人对于“长生成仙”的解释 310

第五节 求长生者必须积功行善 313

第十一章 善恶伦理和因果报应 315

第一节 中国人的善恶观念 315

第二节 道教的善恶观念 318

一、道教的善恶观念与社会的异同 319

二、关于“上善若水” 321

三、善恶的标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24

四、道教善恶的标准就是“道”即“神” 324

五、道教的善恶观念集中体现在规戒的行为规范之中 325

第三节 “因果报应” 328

第四节 善有善报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一种思想 329

第五节 道教对于善恶报应的控制 331

第六节 道教善恶报应思想的意义和功能 337

后记 340

简体字修订本后记 345

查看更多关于道教神学概论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