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内容分析  方法学入门

内容分析 方法学入门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图书介绍

PartⅠ 构思内容分析 1

第一章 历史 3

1.1一些先驱者 3

1.2量化报章分析 5

1.3早期的内容分析 6

1.4统战分析 8

1.5内容分析的普及 11

1.6电脑文本分析 13

1.7质化取向 17

第二章 概念基础 19

2.1定义 19

2.2知识学的阐述 23

2.3例子 27

2.4架构 31

2.4.1文本 32

2.4.2研究问题 33

2.4.3文脉 35

2.4.4分析建构 36

2.4.5推论 38

2.4.6验证证据 41

2.5对比与比较 42

第三章 用处与推论 47

3.1传统概述 47

3.2推知 50

3.2.1趋势 52

3.2.2模式 53

3.2.3差异 54

3.3标准 57

3.3.1鉴定 57

3.3.2评价 58

3.3.3判断 60

3.4指标与症候 61

3.5语言的再陈述 66

3.6会谈 70

3.7体制过程 72

3.8有望成功的范围 77

PartⅡ 内容分析的组成部分 83

第四章 内容分析设计的逻辑 85

4.1内容分析设计 85

4.1.1组成部分 87

4.1.2量化与质化内容分析 91

4.2内容分析的前期设计 94

4.2.1把现有文脉的知识操作化 94

4.2.2测试作为假设的分析建构 95

4.2.3发展一个区别函数 96

4.3超越内容分析的设计 97

4.3.1比较从不同文本体系中推断出的相近现象 98

4.3.2测试从一个文本体系推断出的现象之间的关系 99

4.3.3测试内容分析的结果与其他变数的关系之假设 100

第五章 单元化 103

5.1单元 103

5.2单元的种类 104

5.2.1抽样单元 104

5.2.2记录/编码单元 105

5.2.3文脉单元 107

5.3界定单元的方法 109

5.3.1物理区别 109

5.3.2句法区别 110

5.3.3类别区别 111

5.3.4命题区别 112

5.3.5主题区别 114

5.4生产力、效率、信度 116

第六章 抽样 119

6.1抽样理论 119

6.2适用于文本的抽样技术 121

6.2.1随机抽样 123

6.2.2系统抽样 123

6.2.3分层抽样 124

6.2.4变动或然率抽样 124

6.2.5集群抽样 125

6.2.6雪球抽样 126

6.2.7相称抽样 127

6.2.8统计记录 129

6.2.9利便抽样 129

6.3样本大小 130

6.3.1统计学抽样理论 130

6.3.2抽样实验 131

6.3.3分半技术 133

第七章 记录/编码 135

7.1记录与编码的功能 135

7.2编码者的资历 137

7.2.1认知能力 137

7.2.2背景 138

7.2.3频度 138

7.3编码者的培训 139

7.4界定数据语意的方法 142

7.4.1话语称谓 143

7.4.2延伸清单 144

7.4.3决策方案 145

7.4.4幅度与标尺 148

7.4.5模拟假设测试 149

7.4.6模拟访问 151

7.4.7结局的建构 152

7.5记录 154

7.5.1行政资料 155

7.5.2记录组织的资料 156

7.5.3被研究现象的实质资料 158

第八章 数据语言 163

8.1数据语言在分析中的地位 163

8.2定义 165

8.3变数 168

8.4名类变数 174

8.5次序关系 175

8.5.1直链 176

8.5.2递归 177

8.5.3立方体 178

8.5.4枝干 179

8.6量法 180

8.6.1次序量法 180

8.6.2等隔量法 183

8.6.3等比量法 184

8.7数学运算 184

第九章 分析建构 187

9.1分析建构的角色 187

9.2肯定性的来源 189

9.2.1过去的成功与失败 189

9.2.2专家知识和经验 191

9.2.3已成立的理论 193

9.2.4体现手法 195

9.3建构种类 196

9.3.1外推法 196

9.3.2标准的应用 197

9.3.3指标与症候 197

9.3.4再表述 199

9.3.5会谈/互动 199

9.3.6体制过程 200

9.4不肯定性的来源 201

9.4.1目标的变异 202

9.4.2可信水平 202

9.4.3建构的合适性 203

PartⅢ 分析途径与评价技术 205

第十章 分析/表述技术 207

10.1点算 208

10.2交叉表列、相联、关联 212

10.3多变数技术 214

10.4因素分析和多次元标刻 217

10.5映像、描绘、语意结点、侧写 219

10.6偶发性和列联分析 223

10.7聚类 226

第十一章 电脑辅助工具 229

11.1电脑做些什么 229

11.2电脑如何辅助内容分析 230

11.3文本分析 235

11.3.1字体串的处理 235

11.3.2文本开采 243

11.3.3为理论开采文本证据 253

11.3.4网表分析 257

11.4演算内容分析 260

11.4.1编码/字典取向 263

11.4.2统计关联取向 270

11.4.3语意网络取向 273

11.4.4文化基因取向 280

11.5质化数据分析支援 285

11.6前沿 289

11.6.1智慧型浏览器 290

11.6.2共同平台 290

11.6.3意义的演算理论 291

11.6.4文本互涉的利用 291

11.6.5自然介面 292

第十二章 信度 295

12.1为何要有信度 295

12.2信度设计 298

12.2.1信度的种类 298

12.2.2产生信度数据的条件 301

12.2.3信度数据 303

12.3编码的α一致性 306

12.3.1直接到α的途径 309

12.3.2经叠合矩阵间接到α的途径 314

12.3.3不同量法数据的相异函数 317

12.3.4一些典型个案 323

12.3.4.1二分数据,没有数据遗漏 323

12.3.4.2叠合和偶发 326

12.3.4.3以α分隔观察叠合 327

12.3.4.4两位观察者,数个名类数值,没有数据遗漏 328

12.3.4.5序列变数中没有资讯的数值 331

12.3.4.6以资讯换取信度 333

12.3.5一些具争议性的系数及对应 334

12.4把有限连续体单元化的一致性 343

12.4.1从单元化而来的信度数据 345

12.4.2把相干事物单元化及分类的Uα一致性 347

12.4.3为不同长度段落编码的Uα一致性 350

12.5 α的统计学属性 355

12.5.1不足的变异 355

12.5.2统计学的显著度 357

12.5.3抽样考虑 358

12.5.4数据的信度标准 360

第十三章 效度 365

13.1什么是效度 365

13.2核证证据类型 370

13.2.1抽样效度 373

13.2.2语意效度 375

13.2.3结构效度 383

13.2.4功能效度 384

13.2.5相关性效度 386

13.2.6预测性效度 389

第十四章 实务指引 393

14.1设计分析 394

14.1.1文本驱动的分析 394

14.1.2问题驱动的分析 396

14.1.2.1制定研究问题 397

14.1.2.2以研究问题确定稳定的相关 399

14.1.2.3锁定相关文本 401

14.1.2.4界定及找出文本中相关的单元 404

14.1.2.5为文本抽样 405

14.1.2.6发展编码类别及记录指示 405

14.1.2.7挑选一个分析程序 407

14.1.2.8采纳标准 408

14.1.2.9分配资源 410

14.1.3方法驱动的分析 410

14.2撰写研究建议书 413

14.2.1修辞功能 413

14.2.2合约功能 414

14.2.3研究建议书大纲 415

14.3应用研究设计 416

14.4叙述结果 417

14.4.1研究报告的大钢 418

参考文献 421

专门词汇 471

查看更多关于内容分析 方法学入门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