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农业全书  福建卷

中国农业全书 福建卷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经济

图书介绍

概述 3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3

(一)三年恢复阶段(1949—1952年) 3

(二)“一五”发展阶段(1953—1957年) 3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 4

(一)困难和调整阶段(1958—1965年) 4

(二)“文化大革命”和整顿恢复阶段(1966—1978年) 5

三、改革发展阶段(1979—1995年) 6

(一)改革突破阶段(1979—1985年) 6

(二)协调发展阶段(1986—1990年) 7

(三)全面发展阶段(1991—1995年) 8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 11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1

一、地貌与土地类型 11

(一)地形地貌 11

(二)土地类型 11

1.山地 11

2.丘陵与盆谷地 12

3.平原与岗台地 12

4.河流 12

二、土壤资源 12

(一)地带性土壤 12

1.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 12

2.垂直地带性土壤分布 12

(二)土壤类型 13

1.砖红壤性红壤 13

2.红壤 13

3.黄壤 13

4.石质土 13

5.紫色土 13

6.黑色石灰土 13

7.新积土 13

8.风砂土 13

9.潮土 13

10.山地草甸土 13

11.滨海盐土 13

12.水稻土 14

三、耕地资源 14

(一)耕地类型及分布 14

1.平洋田 14

2.山垅田 14

3.山排田 14

(二)耕地质量 14

(三)耕地演变 14

四、非耕地资源 15

(一)林地 15

1.有林地 15

2.林区 15

(二)园地 15

1.果园 15

2.茶园 16

3.桑园 16

4.热作园 16

(三)牧草地 16

1.草地类型 16

2.草地资源分布 16

(四)水域 16

1.江河 16

2.水库 16

3.河沟 16

4.湖泊 16

5.池塘 16

五、评价 16

第二节 气候资源 17

一、气候资源特点 17

(一)热量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17

(二)水分资源充沛,降水分配不均 17

(三)光资源尚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17

(四)地形气候复杂多样 17

(五)气象灾害频繁 18

二、气候资源分布 18

(一)热量资源 18

1.气温分布 18

2.最冷、热月平均气温 18

3.日较差 18

4.地温 18

5.生长季热量资源 18

6.冬季热量资源 18

(二)降水资源 18

1.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分配 18

2.降水量的年际差异与相对变率 18

3.降水的保证率 18

4.降水量随地形和高度变化 19

(三)光资源 19

1.太阳总辐射 19

2.散射辐射 19

3.生理辐射 19

4.日照时数 19

(四)风力资源 19

1.风能 19

2.风向与风速 19

三、农业气候区 19

(一)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 19

(二)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区 20

(三)中亚热带山地农业气候区 20

第三节 水资源 20

一、水资源总量 20

(一)地表水 20

(二)地下水 20

(三)水资源总量 21

二、水资源分布 21

(一)降水分布 21

1.闽北高值区 21

2.闽东高值区 21

3.闽中高值区 21

4.闽西高值区 21

(二)径流分布 21

1.闽江 21

2.九龙江 21

3.汀江 22

4.晋江 22

5.交溪 22

(三)地下水分布 22

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 22

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 22

3.碳酸盐岩类岩溶含水岩组 22

4.岩浆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22

5.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22

三、水质 22

四、水能资源 23

五、评价 24

第四节 海洋资源 24

一、海域 24

(一)水域划分 24

1.沿岸水域 24

2.近海水域 24

3.外海水域 24

(二)渔场 25

(三)港湾港口 25

二、浅海滩涂资源 25

(一)滩涂类型 26

(二)资源现状 26

三、海岛资源 26

(一)海岛资源调查 26

(二)海岛数量与分布 26

(三)海岛资源利用 27

四、潮汐能 27

(一)潮汐能分布 27

(二)潮汐能利用 27

五、评价 28

第五节 生物资源 28

一、农作物品种资源 28

(一)粮食作物 28

1.水稻 28

2.大小麦 28

3.甘薯 28

4.大豆 28

(二)经济作物 29

1.甘蔗 29

2.黄红麻 29

3.烟草 29

4.油菜 29

5.花生 29

(三)蔬菜作物 29

1.福鼎槟榔芋 29

2.芦笋 29

3.宁化牛角椒 29

4.建宁“西门莲” 29

(四)花卉 29

1.漳州水仙花 29

2.建兰 29

3.茉莉花 29

(五)果树 29

1.龙眼 30

2.荔枝 30

3.枇杷 30

4.香蕉 30

5.柑桔 30

6.菠萝 30

7.橄榄 30

(六)茶树 30

1.铁观音 30

2.武夷岩茶 30

3.黄金桂 30

4.茉莉花茶 30

5.肉桂 30

6.白毫银针 30

7.天山绿茶 30

8.八仙茶 30

二、森林资源 30

(一)植被 30

(二)林木资源 30

(三)特有珍稀树种 31

(四)蓄积量 31

三、畜禽资源 31

(一)地方畜禽品种 31

1.牛 31

2.羊、兔 31

3.猪 31

4.鸡 31

5.鸭、鹅 31

(二)引进畜禽品种 32

1.牛 32

2.猪 32

3.羊 32

4.兔 32

5.禽种 32

四、饲料和牧草资源 32

(一)饲料资源 32

1.植物类饲料 32

2.动物性饲料 32

3.矿物质类饲料 33

(二)牧草资源 33

1.野生牧草 33

2.引进牧草 33

3.主要推广的优良牧草 33

五、淡水生物资源 33

(一)鱼类 33

1.鳗鲡 33

2.香鱼 33

3.鳜鱼 33

4.太湖新银鱼 33

5.罗非鱼 34

(二)虾、蟹类 34

1.罗氏沼虾 34

2.红螯蟹 34

3.中华绒螯蟹 34

(三)两栖类 34

1.棘胸蛙 34

2.牛蛙 34

(四)爬行类 34

六、海洋生物资源 34

(一)海洋水产资源 34

1.鱼类 34

2.蟹类 34

3.虾类 34

4.头足类 34

(二)滩涂水产资源 34

(三)红树林资源 36

(四)药用海洋生物资源 36

七、野生动植物资源 36

(一)野生植物资源 36

1.工业原料植物 36

2.野生食用植物 36

3.植物药材 36

4.濒危植物 37

(二)野生动物资源 37

八、微生物资源 37

(一)食用菌 37

1.蘑菇 37

2.香菇 37

3.银耳 37

4.竹荪 37

5.其它种类 37

(二)药用菌 37

(三)微生物农药 37

(四)微生物肥料 37

九、经济昆虫与天敌资源 38

(一)天敌昆虫资源 38

1.水稻害虫天敌 38

2.蔬菜害虫天敌 38

3.果园害虫天敌 38

(二)食用昆虫资源 38

(三)药用昆虫资源 38

1.蜜蜂 38

2.五倍子 39

3.斑蟊 39

4.蝉蜕 39

5.蚱蝉 39

(四)工业原料昆虫资源 39

1.绢丝昆虫 39

2.五倍子蚜 39

3.白蜡虫 39

4.紫胶虫 39

第六节 农业环境 39

一、农业环境现状 39

(一)大气环境 39

(二)水环境 39

(三)土壤环境 39

1.污灌 39

2.农药、化肥残留 40

3.固体废弃物污染 40

(四)地域农业环境评价 40

(五)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 40

二、农业环境保护与建设 41

(一)植树造林 41

(二)兴修水利,改善土壤环境 41

(三)防止水土流失,实行封山育林 41

(四)生态农业试点 41

(五)生物防治 41

(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41

(七)农业环境保护与监测 41

三、农业环境变化趋势 42

(一)水污染趋势 42

(二)大气污染趋势 42

(三)农药、化肥污染趋势 42

(四)农业环境变化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42

(五)乡镇环境质量趋势与发展目标 43

第七节 农业自然灾害 43

一、农业气象灾害 43

(一)干旱 43

1.时间分布 43

2.空间分布 43

(二)洪涝 43

(三)台风、大风 44

1.台风 44

2.大风 44

(四)寒害和冻害 44

1.春寒 44

2.五月寒 44

3.秋寒 44

4.霜冻 44

5.冰雹 44

(五)1949—1995年气象灾害 44

二、粮食作物病虫害 45

(一)成灾种类 45

1.水稻螟虫 45

2.稻飞虱 45

3.稻纵卷叶螟 45

4.稻瘿蚊 46

5.稻瘟病 46

6.稻纹枯病 46

7.稻白叶枯病 46

8.麦类锈病 46

9.麦类赤霉病 46

10.甘薯小象甲 46

11.甘薯瘟 46

(二)成灾原因 46

1.耕作制度 46

2.品种 46

3.气候 46

4.天敌 46

5.检疫制度 46

(三)防治对策 46

三、森林病虫害 47

(一)主要森林病虫害 47

1.用材林病虫害 47

2.经济林病虫害 47

3.防护林病虫害 47

(二)成灾原因和防治对策 47

1.成灾原因 47

2.防治对策 47

第八节 农村能源 47

一、能源资源构成 48

(一)生物质能源 48

1.薪柴 48

2.秸秆 48

3.人畜粪便 48

(二)常规能源 48

1.小水电 48

2.乡镇煤矿 48

(三)自然能源 48

1.太阳能 48

2.地热 48

3.风能和潮汐能 48

二、能源资源质量特征与分布 48

(一)薪炭林 48

(二)热资源 48

(三)小水电 48

(四)小煤矿 48

(五)太阳能 48

(六)地热 49

(七)风能与潮汐能 49

三、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及评价 49

(一)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县工作 49

(二)薪炭林基地建设 49

(三)沼气池推广普及 50

(四)小水电建设 51

(五)小煤矿开发 51

(六)其它新能源开发 51

1.太阳能 51

2.地热 51

3.风能 51

第九节 农业区划 51

一、发展历程 52

二、综合农业分区 53

(一)闽西北山地丘陵盆谷粮林茶果区 53

(二)闽东北中低山林茶粮区 53

(三)闽东、闽中山地丘陵平原渔粮茶果牧区 53

(四)闽西南低山丘陵盆谷粮林烟果区 54

(五)闽东南平原丘陵经作粮果茶渔牧区 54

(六)闽南丘陵平原经作果粮渔牧区 54

第二章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55

第一节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 55

一、总人口与农村人口 55

(一)总人口与农村人口增长 55

(二)农村人口分布 56

(三)农村人口性别结构 56

(四)农村人口年龄结构 57

(五)农村人口文化素质 57

二、农村计划生育 57

(一)发展历程 57

1.试点推广阶段(1962—1970年) 57

2.普遍开展阶段(1971—1978年) 57

3.持续发展阶段(1979—1982年) 57

4.稳步提高阶段(1983—1995年) 58

(二)农村计划生育成效 58

1.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了人口增长 58

2.总和生育率逐年下降 58

3.人口年龄结构开始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化 58

4.减少了社会负担 58

5.减轻了人口投资压力 58

6.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59

三、农村劳动力 59

(一)农村劳动力增长 59

(二)农村劳动力分布 59

(三)农村劳动力性别结构 59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 59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 60

1.徘徊阶段(1949—1978年) 60

2.起步阶段(1979—1981年) 60

3.迅速转移阶段(1982—1995年) 60

第二节 华侨、外籍华人及港、澳、台同胞 61

一、华侨、外籍华人与港、澳同胞 61

(一)历史渊源 61

(二)支援家乡建设 62

1.投资实业 62

2.兴办公益事业 62

3.捐资支援家乡建设 64

(三)侨汇与侨汇保护政策 64

(四)归侨安置及生产建设 64

二、台胞 65

(一)闽台历史渊源 65

(二)闽台交往 66

第三节 农业投入与农村金融保险 68

一、农业投入 68

(一)政府支农投入 68

1.财政直接支农投入 68

2.财政间接支农投入 70

3.其他形式和渠道的支农投入 70

(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71

(三)农村集体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 72

二、农村信贷 72

(一)发展历程 72

(二)评价与展望 73

三、农村保险 74

(一)50年代 74

(二)改革开放以后 74

第四节 农田水利 75

一、发展历程 75

(一)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计划阶段(1949—1957年) 75

(二)“大跃进”与国民经济调整恢复阶段(1958—1965年) 76

(三)“文化大革命”和恢复发展阶段(1966—1978年) 76

(四)改革开放阶段(1979—1995年) 76

1.建设“五大防御体系” 77

2.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78

3.加强饮水工程建设 78

二、骨干工程 78

(一)蓄水工程 78

(二)引水工程 78

(三)防洪工程 78

(四)提水工程 78

(五)围垦工程 78

三、评价与展望 79

(一)建设成就 79

1.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 79

2.提高了防洪防潮能力 79

3.治理了许多涝渍地 79

4.缓解了城乡供水困难 79

5.围海造田增加了耕地 79

6.增强了水利设施综合服务功能 79

(二)人才与技术 79

(三)存在问题 80

(四)前景展望 80

第五节 农业机械化 81

一、发展历程 81

(一)起步阶段 81

(二)普及阶段 82

(三)持续发展阶段 83

二、发展水平 84

(一)1978年以前 84

(二)改革开放以来 85

三、农业机械工业 85

(一)发展历程 85

1.恢复发展和“跃进”阶段(1951—1958年) 85

2.稳步发展阶段(1959—1977年) 85

3.发展新阶段(1978年以后) 86

(二)产品开发 86

(三)重点企业 86

1.福建拖拉机厂 86

2.南平拖拉机厂 86

3.福建机器厂 86

4.龙溪机器厂 86

5.福州动力机厂 86

6.龙江集团公司 86

7.平和农用运输车厂 86

8.龙马集团公司 87

四、农业机械拥有量 87

(一)拖拉机保有量 87

(二)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 87

(三)农机具拥有量 87

(四)农副产品加工和畜牧机械拥有量 87

(五)农业运输机械拥有量 87

(六)收获脱粒机械拥有量 87

(七)插秧、喷雾、推土等机械拥有量 88

五、评价与展望 88

(一)地位与作用 88

(二)历史经验 88

(三)前景展望 88

第六节 农村电气化 89

一、发展历程 89

(一)发展阶段 89

(二)主要成就 90

二、农村电气化县建设 90

(一)第一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 90

(二)第二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 90

三、农村电气化水平 91

(一)人均用电量 91

(二)耕地用电量 91

四、评价与展望 91

(一)评价 91

(二)展望 92

第七节 气象事业 92

一、发展历程 92

(一)恢复与创建阶段(1949—1954年) 92

(二)大力发展和调整巩固阶段(1955—1965年) 92

(三)严重干扰和破坏阶段(1966—1976年) 93

(四)改革开放和振兴阶段(1977—1995年) 93

二、为农业服务 93

(一)灾害性天气预报 93

(二)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农业气候区划 93

(三)人工降雨 93

(四)农业气象实用技术应用 93

三、现代化建设 94

(一)气象综合探测系统 94

(二)气象信息网络系统 94

(三)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 94

(四)气象系统服务手段 94

四、评价与展望 94

第八节 农用生产资料 94

一、化学肥料 94

(一)化肥使用 94

(二)化肥生产 95

1.氮肥生产 95

2.磷肥生产 96

(三)化肥调进 96

二、化学农药 96

(一)供应使用 96

(二)农药生产 97

三、农用薄膜 97

(一)供应使用 97

(二)农膜生产 97

四、评价与展望 97

第九节 农村交通与邮电通讯 98

一、交通建设 98

(一)公路建设 98

1.扶持贫困县乡村建公路 100

2.多渠道集资建公路 100

(二)铁路建设 100

(三)水路建设 100

(四)民航建设 101

二、邮电通讯设施建设 102

(一)邮政建设 102

(二)电讯建设 102

第三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103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生产关系 103

一、土地占有情况 103

二、封建半封建的经济剥削关系 104

(一)地租 104

(二)高利贷 104

(三)苛捐杂税 105

三、封建统治与压迫 105

四、农民生产、生活情况 105

第二节 农村土地改革 105

一、苏区的土地革命斗争 105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106

(一)发展历程 106

1.1950年春夏是准备阶段 107

2.1950年秋收后到1951年秋收前,是土地改革全面展开到基本完成阶段 107

3.1951年秋收后到1952年春耕前是土改的复查阶段 107

(二)主要经验 107

1.土改与剿匪、镇反、生产相结合 107

2.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 107

3.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贯彻执行中央制定的土地政策 107

(三)主要成就 108

第三节 农业生产互助合作 109

一、互助组 109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12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14

第四节 农村人民公社 116

第五节 农村供销合作与信用合作 119

一、农村供销合作 119

(一)创建振兴阶段(1952—1957年) 120

(二)曲折变化阶段(1958—1978年) 120

(三)改革发展阶段(1979—1995年) 121

二、农村信用合作 122

(一)创建普及阶段(1951—1956年) 122

(二)曲折前进阶段(1957—1978年) 123

(三)改革发展阶段(1979—1995年) 124

第六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25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 126

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27

三、股份合作制 128

(一)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 128

(二)渔业股份合作制 128

(三)林业股份合作制 129

四、农业产业化 129

第四章 农业生产水平 131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131

一、发展历程 131

(一)缓慢变动阶段(1950—1978年) 131

(二)大调整阶段(1979—1995年) 131

1.种植业结构调整 132

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132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33

二、农村产业结构布局 134

第二节 种植业 135

一、发展历程 135

(一)新中国成立前 135

(二)新中国成立后 137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137

2.波动徘徊阶段(1958—1978年) 137

3.改革发展阶段(1979—1995年) 138

二、生产水平 138

(一)粮食作物 138

1.水稻 139

2.薯类 139

3.麦类 139

4.豆类 139

(二)经济作物 140

1.甘蔗 140

2.食用菌 140

3.烟草 140

4.油料 140

5.黄红麻 141

6.花卉 141

(三)果、茶、橡胶 141

1.水果 141

2.茶叶 142

3.蚕桑 142

4.橡胶 143

5.龙舌兰麻 143

(四)其他作物 143

1.蔬菜 143

2.药材 143

3.绿肥 143

三、耕作制度改革 143

(一)间(混)作改连作 144

(二)稻田轮作 144

(三)稻田间套种 144

(四)发展再生稻 144

(五)丘陵旱地间套轮作 144

(六)幼龄果、茶、林间套种 144

四、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144

(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44

(二)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144

(三)现代科技推广应用 145

(四)实施“粮食工程”和“果茶工程” 146

(五)兴办现代加工业 146

(六)发展创汇农业 146

五、评价与展望 146

(一)评价 146

(二)发展方向 146

(三)工程措施 147

1.粮食工程 147

2.种子工程 147

3.果茶工程 147

4.菜篮子工程 147

第三节 林业 147

一、发展历程 147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148

(二)“大跃进”与调整阶段(1958—1965年) 148

(三)“文化大革命”和恢复发展阶段(1966—1978年) 149

(四)改革开放阶段(1979—1995年) 149

1.加强森林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执法机构 149

2.开展林业“三定”工作,推动林业股份合作经营 149

3.放开搞活,改革林业管理体制 149

4.加强林业科技、教育,促进科技兴林 150

5.实施林业“三五七”工程,实现绿化八闽的宏伟目标 150

二、生产水平 150

(一)林地林木资源 151

(二)林木种苗 151

(三)植树造林 152

1.用材林 152

2.防护林 152

3.经济林 153

4.竹林 153

5.薪炭林 154

6.飞播造林 154

7.绿化植树 155

(四)育林 155

1.封山育林 155

2.中幼林抚育 155

3.低产林改造 155

(五)森林工业 155

1.木材生产 156

2.木材加工 156

3.林产化工 156

4.多种经营 156

三、森林保护 156

(一)保护森林 157

1.防火护林 157

2.防治森林病虫害 157

3.防治乱砍滥伐 157

4.保护野生动植物 157

(二)建立自然保护区 158

(三)开辟森林公园 158

四、林业经营与林区改革 159

(一)林业经营 159

1.国有林经营 159

2.集体林经营 159

3.农户承包和个体经营 160

(二)林区改革 160

五、评价与展望 161

(一)评价 161

(二)发展方向 161

1.基本思路和战略布局 161

2.发展目标 161

3.发展重点 162

第四节 畜牧业 162

一、发展历程 162

(一)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 163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 163

1.“大跃进”和调整阶段(1958—1965年) 163

2.“文化大革命”和恢复发展阶段(1966—1978年) 163

(三)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5年) 163

二、生产水平 164

(一)养猪业 164

(二)养牛业 164

1.役牛和肉牛 165

2.奶牛 165

(三)养羊业 165

(四)养禽业 165

(五)养兔业 165

(六)养蜂业 166

(七)珍禽 166

三、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166

(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66

1.猪良种繁育 166

2.禽良种繁育 166

3.牛良种繁育 167

(二)兽医防疫体系建设 167

1.兽医防疫机构、队伍 167

2.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167

3.兽药生产、经营与管理 167

(三)饲料生产体系建设 167

1.饲料工业 167

2.牧草生产与草地改良 168

(四)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 168

(五)规模经营与产业化建设 168

1.专业户养猪 168

2.集约化养禽 169

(六)城市畜禽生产基地建设 169

四、评价与展望 169

(一)评价 169

(二)发展目标 170

(三)潜力优势 170

第五节 水产业 170

一、发展历程 171

(一)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 171

(二)徘徊停滞阶段(1958—1978年) 171

1.“大跃进”时期 171

2.调整时期 171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72

(三)改革发展阶段(1979—1995年) 172

1.建立以渔船为独立生产经营单位的体制 172

2.落实“责任滩”为主的水产养殖责任制 172

3.大力推行股份合作渔船为主的渔业股份合作制 172

4.放开水产品流通 172

5.调整生产布局 173

6.加强对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174

7.加快发展水产科教事业 174

二、生产水平 174

(一)海洋捕捞业 174

1.渔场 174

2.作业方式 175

3.远洋渔业 176

4.渔船渔港 176

5.连家船渔民 176

(二)海水养殖业 177

1.鱼类养殖 177

2.虾蟹养殖 177

3.贝类养殖 177

4.藻类养殖 178

5.苗种生产 178

(三)淡水捕捞业 179

(四)淡水养殖业 179

1.生产方式 179

2.特种养殖 181

(五)水产品保鲜加工 182

1.水产品保鲜保活 182

2.水产品加工 182

3.水产品综合利用 183

三、渔政渔港监督管理 183

(一)渔政管理 183

(二)渔港监督 184

(三)渔船检验 184

四、评价与展望 184

第六节 乡镇企业 186

一、发展历程 186

(一)孕育阶段(1978年以前) 186

(二)再创阶段(1978—1983年) 186

(三)发展阶段(1984—1991年) 187

(四)腾飞阶段(1992—1995年) 188

二、生产水平 188

(一)产业结构 188

1.第一产业 189

2.第二产业 190

3.第三产业 190

(二)主要产品产量 191

(三)超亿元乡镇 192

(四)企业布局 194

三、发展模式与特点 195

(一)发展模式 195

1.侨乡带动模式 195

2.城乡结合模式 196

3.“草根工业”模式 196

4.资源开发模式 196

(二)发展特点 197

1.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金 197

2.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197

3.开发国内、国外两大资源 198

四、评价与展望 198

第七节 国有农垦企业 199

一、发展历程 199

(一)新中国成立前 199

1.管理机构 199

2.办场形式与规模 200

3.垦荒和生产经营 200

(二)新中国成立后 200

1.创办开拓阶段(1949—1957年) 200

2.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年) 200

3.“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6年) 200

4.改革发展阶段(1977—1995年) 200

二、生产水平 202

(一)农业 202

1.粮食 202

2.茶叶 202

3.水果 202

4.橡胶、剑麻 202

5.林业 202

6.畜牧 202

7.渔业 203

(二)工业 203

1.生产规模 203

2.行业和产品结构 203

3.技术改造 204

4.创优工业产品 204

(三)建筑业 204

(四)第三产业 204

1.商业 204

2.运输业 204

3.房地产开发 204

(五)基础设施建设 204

1.机械设备 204

2.水利设施 204

三、评价与发展方向 205

(一)农垦经济评价 205

(二)发展方向 205

(三)实现发展目标的有利条件 205

第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 206

第一节 概述 206

一、发展历程 206

(一)启动阶段(1978—1985年) 207

(二)普及阶段(1986—1990年) 207

(三)发展阶段(1991—1995年) 207

二、主要成效 208

(一)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208

(二)建立了一批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 208

(三)培植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209

三、基本经验与典型 209

(一)基本经验 209

(二)典型介绍 210

1.芝麻观模式 210

2.漳浦县“农业中心”山海综合开发模式 210

3.南靖县“四轮齐驱”山地开发模式 211

第二节 山的开发 211

一、国家立项的山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11

二、红壤开发项目 212

(一)第一期项目 212

(二)第二期项目 212

三、果茶工程 213

四、“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 213

五、速生丰产林工程 214

六、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214

七、绿、麻竹工程 214

八、花卉基地 215

九、农业大观园 215

1.厦门市“华厦神农大观园” 215

2.福州市“鼓岭农业大观园” 215

3.莆田市“南山农业大观园” 215

4.泉州市“马甲农业大观园” 215

5.泉州市“安溪清水岩农业大观园” 215

6.漳州市“华安九龙农业大观园” 215

7.龙岩地区“连城县农业大观园” 215

8.三明市“将乐玉华农业大观园” 215

9.南平市“武夷山农业大观园” 215

10.宁德地区“福鼎市太姥山农业大观园” 215

第三节 海的开发 216

一、浅海滩涂开发项目和重要淡水养殖项目 216

(一)水产基地建设 216

(二)人工放流增殖水产资源开发 216

(三)对虾高产精养开发 217

(四)牡蛎高产高效大面积养殖开发 217

(五)鳗鱼养殖业开发 218

(六)单雄性罗非鱼技术开发 218

(七)海淡水名特优新产品开发 218

二、外海远洋捕捞项目 218

(一)海虾类和鲐鲅鱼类资源开发 219

(二)鱿鱼业的开发 219

第四节 田的开发 220

一、商品粮基地建设 220

二、粮食工程 220

(一)七项主体工程 220

1.中低产田治理工程 220

2.围垦、垦荒工程 220

3.旱地粮食工程 220

4.冬季粮食工程 220

5.吨粮田开发工程 221

6.再生稻工程 221

7.种子工程 221

(二)四项配套工程 221

1.肥料工程 221

2.水利农机工程 221

3.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 221

4.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221

三、中低产田改造 221

(一)“三农”协作攻关,改造中低产田 221

(二)国家立项中低产田改造 221

四、冬季农业开发 222

(一)水田冬季农业开发模式 223

1.冬种蔬菜、蘑菇 223

2.冬闲田搭棚规范化高产栽培食用菌 223

3.冬种饲料作物,发展禽畜鱼 223

4.冬种稻底麦 223

(二)旱地冬季农业开发模式 223

1.丘陵旱地甘蔗冬季套种甜椒 223

2.丘陵旱地冬种蔬菜 223

第五节 庭院开发 223

一、发展历程 223

二、主要模式 224

(一)种植型 224

(二)养殖型 224

(三)加工型 224

(四)综合型 225

第六节 名特优新农产品开发 225

一、粮油 225

(一)兴化米粉干 225

(二)桐口粉干 225

(三)连城地瓜干 225

(四)长汀豆腐干 225

(五)衙口花生 225

(六)龙岩咸酥花生 225

(七)古田红曲 225

二、果类 226

(一)兴化桂圆干 226

(二)荔枝干 226

(三)桂圆大补液 226

(四)永泰李干 226

(五)金柑系列加工品 226

三、茶叶 226

(一)观音健胃茶 226

(二)玄米茶 226

(三)中国238——减肥健美茶 226

(四)白莲窠牌一级闽北水仙茶 226

四、林竹 226

(一)紫胶 226

(二)栲胶 226

(三)山苍子油 226

(四)连城宣纸 226

(五)福建土纸 226

1.京庆纸 226

2.大连纸 226

3.将乐白莲纸 226

4.治平玉扣纸 226

5.石城永利纸 226

(六)笋干 226

五、畜牧 226

(一)荣兴牌肉脯干 226

(二)石马牌肉松、油酥肉松、猪肉脯 227

(三)鼎日有牌油酥肉松 227

(四)武平猪胆肝 227

(五)沙阳板鸭 227

(六)一路发牌保鲜松花蛋 227

(七)无铅无泥含锌皮蛋 227

(八)龙文塔牌松花皮蛋 227

六、水产 227

(一)三F牌冷冻烤鳗 227

(二)烤鱼片 227

(三)鱼翅 227

(四)福州鱼丸 227

(五)深沪鱼丸 227

(六)崇武鱼卷 227

(七)连江丁香鱼 227

(八) AAA (H)牌冷冻对虾系列产品 227

(九)幼滑虾酱 227

(十)仿蟹肉 227

(十一)石井蚝油 227

(十二)平潭蝴蝶干 228

(十三)琼胶 228

(十四)紫菜饼 228

(十五)海带结 228

(十六)土笋冻 228

七、食用菌 228

(一)蘑菇 228

(二)香菇 228

(三)猴头菇 228

(四)银耳 228

(五)竹荪 228

八、蔬菜 228

(一)永定菜干 228

(二)上杭萝卜干 228

(三)腌渍萝卜干 228

(四)芦笋罐头 228

九、南药 228

(一)巴戟天 228

(二)柘荣太子参 228

(三)建莲 229

第六章 农业科学技术 230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30

一、管理机构 230

二、科研机构 231

(一)萌芽阶段 231

(二)创业起步阶段 231

(三)曲折发展阶段 232

(四)迅速发展阶段 232

1.农业 233

2.林业 233

3.畜牧 233

4.水产 233

三、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234

(一)改革拨款制 234

(二)推行所长负责制 234

(三)贯彻“双活”方针 234

四、农业科研条件 235

五、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 235

第二节 科研成果与水平 236

一、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236

(一)种植业 236

1.农作物品种资源征集 236

2.良种选育 236

3.农作物栽培技术 239

4.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240

(二)林业 241

1.资源调查 241

2.良种选育与苗木培养 242

3.树种引进与利用 242

4.栽培技术 243

5.病虫害防治 243

(三)畜牧业 243

1.良种选育与杂种优势利用 243

2.兽医科学 244

3.饲料 245

(四)水产 245

1.资源调查 245

2.增养殖与人工育苗 246

3.捕捞技术 247

(五)食用菌 247

1.蘑菇 247

2.香菇 248

3.银耳 248

4.其他食用菌 249

(六)获国家、省级奖励项目 249

二、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253

(一)组织培养 253

(二)遗传工程 254

(三)家畜胚胎移植 254

(四)电子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254

(五)农业科技园区 254

1.福州荆溪农业科技园区 254

2.泉州马甲农业科技园区 255

3.宁德地区农业科技园区 255

4.厦门闽台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255

三、农业软科学 255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推广 256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256

(一)发展历程 256

(二)建立省、地、县、乡四级农科网 257

(三)重点加强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 257

(四)队伍建设 258

二、主要推广成就 258

(一)农作物 258

1.水稻 258

2.甘薯 259

3.果树 259

4.茶树 259

(二)林业 259

1.树种与造林 259

2.育苗技术 260

3.森林保护 260

(三)畜禽 260

1.良种推广 260

2.畜禽疫病之防治 260

3.猪饲料与饲养技术 260

4.牛的饲养与牧草 260

(四)水产 261

1.贝类育苗与养殖技术推广 261

2.海水鱼虾类养殖与人工育苗 261

3.淡水养殖与人工育苗 261

4.藻类人工育苗与养殖 261

三、星火计划 262

(一)工作进程 262

(二)主要成效 262

1.培育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 262

2.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63

3.促进星火技术产品走向世界 263

4.服务粮食工程和菜篮子工程 263

四、丰收计划 263

(一)组织管理 263

(二)实施效果 264

1.农业 264

2.水产 264

(三)主要经验 264

1.加强组织领导 264

2.典型引路 264

3.增加项目资金投入 264

4.加强技术培训 264

5.适时组织检查评比 265

五、农村科学普及 265

(一)建立科普网络 265

(二)深化科普内容 265

1.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265

2.提高科普档次 266

3.开展“讲、比、建”活动 266

4.发展全程服务 266

(三)造就“乡土”人才 266

第四节 农业标准化建设 267

一、发展历程 267

(一)初始阶段 267

(二)发展阶段 267

1.农业 267

2.林业 267

3.水产 267

(三)提高深化阶段 267

1.农业 268

2.林业 268

3.水产 268

二、推进综合标准化 268

三、建设标准化示范县 268

(一)组建领导机构 269

(二)制定试点工作计划 269

1.农业 269

2.林业 269

3.水产 269

(三)普及标准化教育 269

(四)成效 269

1.农业 269

2.林业 269

3.水产 269

第五节 建设科技示范乡镇 270

一、发展历程 270

二、主要成效和经验 270

(一)建立新型农村科技体系 270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71

(三)培养造就一批新型农民 271

(四)增加乡镇和农民收入 271

三、科技示范乡镇的发展模式 271

(一)生态农业型 272

(二)资源系列开发型 272

(三)滩涂养殖型 272

(四)乡镇企业密集型 272

(五)技改挖潜型 272

(六)技术密集型 272

(七)出口创汇型 272

(八)利废再生型 273

第六节 农科教结合 273

一、组建协调机构 273

二、搞好试点示范 273

三、组织实施农科教项目 274

(一)粮食生产 274

(二)“菜篮子工程” 274

(三)林业 274

四、实施农技培训 274

第七章 农业教育 275

第一节 高等农业教育 275

一、发展历程 275

(一)新中国成立前 275

(二)新中国成立后 275

二、高等院校 276

(一)福建农业大学 276

(二)福建林学院 277

(三)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278

三、教育教学改革 278

(一)改革招生制度 279

(二)多形式、多层次办学 279

(三)加强校外实践教育 279

(四)教学与科研、推广相结合 280

1.推广良种 280

2.推广栽培技术 280

四、成人教育 280

(一)函授教育 280

(二)干部专修科 281

(三)夜大学 281

(四)成人脱产班 281

(五)自学考试 281

(六)联办业余大专班 281

(七)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281

第二节 中等农业教育 281

一、发展历程 281

(一)新中国成立前 281

1.农业 281

2.林业 281

3.水产 282

(二)新中国成立后 282

二、普通中专教育 282

(一)改革招生与分配制度 283

(二)调整专业设置 283

1.农业学校 283

2.林业学校 283

3.水产学校 283

(三)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283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84

三、成人教育 284

(一)农业主管部门办学 284

1.福建省农业干部学校 284

2.福建省林业干部学校 284

3.福建省水产技术干部学校 285

(二)高等农业院校附设成人中等农业教育 285

(三)科研部门开办成人再教育 285

(四)各地(市)农业学校开办成人教育 285

(五)地(市)农业行政、技术推广部门开办成人教育 285

(六)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办成人教育 285

四、职业技术教育 286

(一)农业 286

(二)林业 287

(三)水产 287

1.福建省水产技术学校 287

2.水产职业中学(班) 287

第三节 初等农业技术培训 287

一、发展历程 287

二、农业干部、职工学校培训班 288

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288

四、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 288

五、绿色证书工程 289

六、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289

第四节 农村教育 290

一、发展历程 290

二、改革农村教育体制 290

(一)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290

(二)教学改革 291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91

2.不断探索适合农村的教育教学形式 291

3.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291

(三)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291

(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292

1.发展师范教育 292

2.改革招生制度 292

3.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和进修 292

4.改善教师待遇 292

三、幼儿教育 292

四、小学教育 293

五、中学教育 293

六、扫盲教育 293

第八章 闽台及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 295

第一节 外资利用与农业引进 295

一、外资利用 295

(一)外商投资 295

1.发展历程 295

2.制定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法规 296

3.外商投资主要方式 296

4.外商投资特点 296

(二)国际银行贷款 296

(三)外国政府贷款 297

(四)国际农业援助及外国政府赠款 297

二、农业引进 298

(一)品种引进 298

1.种植业 298

2.畜牧业 298

3.渔业 298

4.林业 298

5.农药及生产调节剂 299

(二)技术引进 299

(三)设备引进 299

1.农牧业 299

2.水产业 299

3.林业 299

4.农业科研、教学设备 299

5.气象 299

第二节 国际农业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 299

一、出国出境考察、交流 300

(一)省级领导 300

(二)农业各部门 300

1.农牧业 300

2.水产业 300

3.林业 300

4.水利、水电 300

5.气象 301

6.农机 301

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301

三、出国研修、培训 301

四、外国专家来闽考察、交流 301

(一)农牧业 301

(二)水产业 302

(三)林业 302

(四)水电 302

(五)气象 302

(六)水土保持 302

五、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研讨 303

(一)农牧业 303

(二)水产业 303

(三)林业 304

(四)水利、水电 304

(五)气象 304

(六)水土保持 304

六、国际合作 304

第三节 农业国际贸易 305

一、农产品出口贸易 305

(一)发展历程 305

(二)建立多层次的出口经营体系 305

(三)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306

1.十大农产品出口生产体系 306

2.基地建设主攻方向 306

3.增加基地建设资金投入 307

(四)加工品出口占主导地位 307

(五)优势产品日益大宗化 308

(六)市场遍及世界五大洲 308

二、农产品进口贸易 309

三、开展招商活动,推进对外贸易 309

第四节 技术援外与劳务输出、境外企业 310

一、技术援外 310

(一)茶叶 310

1.马里茶叶试种项目 310

2.缅甸茶叶生产考察和技术指导项目 311

3.阿富汗茶叶试种项目 311

(二)水稻 311

1.马里水稻生产项目 311

2.圭亚那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项目 311

3.哥伦比亚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农场项目 311

(三)甘蔗 311

1.多哥甘蔗试种项目 311

2.塞拉利昂农糖联合企业援建项目 311

3.马里甘蔗生产项目 311

4.扎伊尔甘蔗生产项目 311

(四)水电、沼气 311

1.赤道几内亚水电项目 311

2.布隆迪沼气技术合作服务项目 311

二、劳务输出 312

三、境外企业 312

1.闽非渔业公司 312

2.秘鲁超富渔业公司 312

3.贝劳中远渔业公司 312

4.华西木材工商股份公司 312

5.葡国木材加工业公司 312

6.农业技术开发项目 313

第五节 闽台农业交流 313

一、农业交流 313

(一)发展历程 313

(二)农业交流团体 313

(三)台湾农业研究 314

(四)科技学术交流 314

1.海峡两岸农作物改良研讨会 314

2.海峡两岸昆虫学研讨会 314

3.东山·闽台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恳谈会 314

4.闽台校友农业科技座谈会 314

5.海峡两岸保护野生动物学术研讨会 315

6.95'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发展研讨会 315

7.海峡两岸亚热带水果产销研讨会 315

8.东亚中尺度气象与暴雨研讨会 315

9.海峡两岸防汛抗旱救灾技术交流研讨会 315

10.专业考察、专题报告 315

二、农业引进 315

三、农业贸易 316

四、台胞来闽投资办企业 316

五、农业合作 317

第九章 农村市场与农产品流通 318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体制 318

一、自由贸易阶段 318

二、计划购销阶段 318

(一)分类管理 319

(二)统购统销 319

(三)分派交售 319

(四)议购议销 320

三、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 320

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评价 321

(一)流通规模 321

(二)价值规律作用 321

(三)市场效果 321

第二节 主要农产品流通 321

一、粮油流通 321

(一)从自由贸易到计划购销 322

(二)从计划购销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23

1.逐步调减征购任务 323

2.改统购为定购 323

3.实行多渠道经营 324

4.由高度集中转向分级管理包干责任制 324

二、水产品流通 325

(一)自由交易阶段(1949—1955年) 325

(二)计划调拨、统购统销阶段(1956—1983年) 325

1.省内销售 325

2.省外调拨 325

3.出口创汇 325

(三)市场调节阶段(1984年以后) 326

三、生猪流通 326

(一)自由购销到统购统销阶段(1949—1955年) 326

(二)派养派购阶段(1955—1985年) 326

(三)议价收购到市场调节阶段(1985年以后) 327

四、茶叶流通 327

(一)收购 327

(二)销售 328

五、主要果品流通 328

(一)柑桔 328

(二)桂圆和荔枝 329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 329

一、农产品价格改革 329

(一)调整理顺关系 329

(二)放开价格 330

(三)宏观调控 330

二、农村物价指数 330

(一)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 330

(二)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331

(三)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 331

三、主要农产品与日用工业品交换比价 332

四、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分类指数 332

五、主要农产品内部比价 333

第四节 农村市场 333

一、农村市场变迁 333

二、城乡集贸市场 335

(一)集贸市场的演变 335

(二)集贸市场建设 335

1.集市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335

2.建设多功能的集贸市场 336

(三)集贸市场管理 336

1.依法管理 336

2.管理上市商品 336

3.管理经营活动和市场秩序 336

4.推行规范化管理 336

三、边贸市场 336

四、农村个体商业 337

第五节 典型市场 337

一、漳州天宝香蕉市场 337

(一)发展历程 337

(二)市场效益 338

1.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338

2.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 338

3.带动农村各业的发展 338

二、古田县食用菌专业市场 339

(一)形成背景 339

(二)发展历程 339

(三)市场规模 339

(四)市场效果 339

三、南安市官桥粮食专业市场 340

(一)形成与规模 340

(二)经营与效益 340

四、同安县闽南果蔬批发市场 340

五、永春县柑桔市场 341

(一)做法 341

(二)成效 342

六、福州南方果品批发市场 342

第十章 农村收益分配与小康建设 343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 343

一、互助组时期的收益分配 343

(一)耕作互助 343

1.劳动力互助 343

2.牛工互助 344

3.农具互助 344

(二)互助分配 344

二、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收益分配 344

(一)初级社的收益分配 344

1.土地分配 344

2.耕牛分配 345

3.股份分配 345

4.副业分配 345

5.公积金、公益金的提留 345

6.包耕分配 345

(二)高级社的收益分配 346

1.包工包产 346

2.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 346

三、农村人民公社时期的收益分配 346

(一)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346

(二)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346

(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347

1.三年经济调整时期的收益分配 347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收益分配 347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收益分配 347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收益分配 347

(一)农户包干分配 347

(二)集体统一核算分配 347

(三)股份制分配 347

五、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 348

第二节 农户收入 348

一、农户总收入 348

(一)总收入水平 348

1.起步阶段 348

2.缓慢增长阶段 348

3.快速增长阶段 349

(二)总收入构成 349

1.从集体得到的收入 349

2.家庭经营收入 349

3.其他非生产性收入 349

二、农民纯收入 349

(一)纯收入增长历程 349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的位次 350

(三)各地、市、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350

第三节 农民生活 351

一、发展阶段 351

二、生活水平分析 353

(一)消费支出 353

(二)消费结构 353

(三)消费质量 353

(四)食品 353

(五)衣着 353

(六)居住 353

(七)用品 353

(八)文化生活 354

第四节 农村社会福利 354

一、政府救济 354

(一)自然灾害救济 354

(二)社会救济 355

1.困难户救济 355

2.“五保”户供养 355

(三)精减退职老弱残职工救济 356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356

三、优抚安置 356

(一)优抚 356

1.群众优待 356

2.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 357

3.国家抚恤和补助 357

4.伤残抚恤 358

(二)复员退伍安置 358

第五节 农村扶贫 359

一、扶贫前贫困地区状况 359

(一)贫困状况 359

1.贫困地区分布特点 359

2.贫困县 359

3.贫困乡(镇) 359

(二)贫困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 359

1.自然条件差,资源有待开发 359

2.经济发展速度慢,农民生活水平低 360

3.教育落后,缺医少药 360

4.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361

5.生产资金不足,无法扩大再生产 361

二、扶贫政策 361

(一)扶贫政策措施 361

(二)扶贫项目管理 362

三、扶贫成效 362

(一)收入水平 362

(二)综合实力 362

(三)开发性生产 363

(四)外向型经济 363

(五)基础设施建设 363

(六)人口素质 363

四、扶贫经验 363

(一)领导 363

(二)宣传 363

(三)资金 363

(四)项目 364

(五)社会扶贫 364

(六)科技 364

(七)造福工程 364

(八)监测 365

第六节 农村小康建设 365

一、建设历程 365

二、进程评价 365

(一)监测 365

(二)进程 366

1.省级农村小康进程 366

2.地(市)农村小康进程 367

3.县(市、区)农村小康进程 367

(三)存在问题 368

1.小康进程不稳定 368

2.小康进程不平衡 368

3.几项指标差距大 368

三、前景展望 369

(一)省级小康进程 369

(二)地(市)级小康进程 369

(三)县(市、区)级小康进程 369

第十一章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70

第一节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 370

一、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农村思想教育 370

(一)进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教育 370

(二)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 370

1.派出大批干部到农村宣传总路线 370

2.宣传推广华安县合作化教育经验 371

(三)开展学雷锋、学张高谦活动 371

1.广泛、深入地学习和宣传雷锋精神 371

2.开展学习、纪念张高谦的活动 371

(四)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和“四清”运动 371

二、改革开放时期农村思想道德教育 372

(一)开展农村“四、三、二”教育 372

(二)进行反走私、反腐蚀教育 372

1.树立四颗“海上明珠”典型,进行反走私教育 372

2.查禁黄色录像,开展反腐蚀教育 372

(三)新时期学雷锋、学先进活动 373

(四)开展“六提倡、六反对”活动 373

(五)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 373

三、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75

四、农村法制教育 375

(一)农业立法 375

(二)普及法律常识教育 376

五、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377

(一)主要措施 377

1.加强指导 377

2.派出工作组 377

3.加强检查督促 377

(二)主要成效 377

第二节 农村文化 378

一、发展历程 378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 379

(一)芳草计划 379

(二)国家文化事业 379

(三)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379

(四)农村文艺创作 379

(五)农民群体读书活动 380

三、民间艺术 380

(一)民间节俗 380

(二)民间戏曲 381

(三)民间曲艺 381

(四)民间舞蹈 382

(五)民间美术 383

(六)民间踩街游艺 383

四、文物古迹 383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文物的普查、抢救、保护 383

(二)宣传“文物法”,打击文物走私犯罪活动 384

(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4

五、广播电视 385

(一)广播 385

1.无线广播 385

2.有线广播 385

(二)电视 386

1.无线电视 386

2.有线电视 386

第三节 农村卫生 387

一、发展历程 387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 387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 387

二、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387

(一)县医院 387

(二)乡镇卫生院 387

(三)村卫生所 388

(四)预防保健机构 388

三、预防保健 388

(一)鼠疫防治 388

(二)霍乱防治 388

(三)天花防治 389

(四)麻疹防治 389

(五)百日咳防治 389

(六)脊髓灰质炎防治 389

(七)血吸虫病防治 389

(八)丝虫病防治 389

(九)疟疾防治 389

(十)碘缺乏病防治 389

(十一)麻风病防治 389

(十二)性病防治 390

(十三)工业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 390

(十四)食品卫生 390

(十五)职业病防治 390

(十六)放射卫生 390

(十七)新法接生 390

(十八)围产期保健 390

(十九)儿童系统保健 390

(二十)初级卫生保健 390

四、中医事业 391

(一)中西医结合 391

(二)发掘和整理名老中医经验 391

(三)中草药 391

(四)示范中医院建设 391

五、爱国卫生运动 391

(一)除害灭病 391

(二)卫生县城、乡村创建活动 391

(三)改水改厕 391

(四)健康教育 391

六、农村卫生改革 392

(一)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办医 392

(二)改革卫生管理体制 392

(三)经营机制改革 392

(四)改革补偿机制 392

(五)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392

(六)医疗卫生对外合作 393

(七)城市支援农村 393

(八)稳定农村卫生技术队伍 393

第四节 农村体育 393

一、发展历程 393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 393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 393

二、农民体育运动会 394

(一)全省农民运动会 394

(二)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 395

1.参加第一届全国农民运动会 395

2.参加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 395

三、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 395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395

五、农村体育先进集体 395

六、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396

第十二章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397

第一节 农村党支部 397

一、发展历程 397

(一)第一阶段(1949—1956年) 397

(二)第二阶段(1957—1965年) 397

(三)第三阶段(1966—1976年) 398

(四)第四阶段(1977—1989年) 398

(五)第五阶段(1990—1995年) 398

二、建设与成就 398

(一)建设情况 398

(二)主要成就 399

1.党支部战斗力明显增强 399

2.村干部及后备干部培训工作取得成效 399

3.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399

4.村级组织建设日趋配套完善 399

三、基本做法 399

(一)选准支部书记,建好支部班子 399

(二)围绕“奔小康、建新村”开展党的工作 400

(三)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400

(四)重视村干部培养和新党员的发展工作 400

(五)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 400

第二节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401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基层政权 401

(一)封建社会时期 401

(二)民国时期 401

(三)革命老根据地时期 402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基层政权 40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 402

(二)人民公社时期 403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404

第三节村民委员会 404

一、村民委员会建立及其职责 404

二、村民委员会建设 404

(一)民主选举 404

(二)民主决策 404

(三)民主管理 404

(四)民主监督 405

三、村民自治示范活动 405

(一)第一轮村民自治示范活动 405

1.民主选举得到规范,干部素质明显提高 405

2.民主制度得到建立和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加强 405

3.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公益事业迅速发展 405

4.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国家交办的任务落到实处 406

5.村民小组建设得到强化,基础作用充分发挥 406

(二)第二轮村民自治示范工作目标与标准 406

第四节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 407

一、组织沿革 407

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407

(一)主要做法 407

1.健全机构,严格建章立制 407

2.落实政策,完善承包合同 407

3.创办实体,增强集体实力 4

查看更多关于中国农业全书 福建卷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