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道教文化丛谈

道教文化丛谈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哲学宗教

  • 购买点数:12
  • 作 者:郭重威 孔新芳著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207065809
  • 标注页数:305 页
  • PDF页数:3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叙述道教形成、发展、文化、民俗等。

查看更多关于道教文化丛谈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一章 道学源流梗概 1

第一节 道家的形成 2

第二节 道学的文化渊源 4

一、道学是氏族社会经验和理念的提升 5

二、道学是对原始宗教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6

三、道学的许多理论来自于《易经》 7

四、诸子百家对道学的影响 8

第三节 道学的发展与演变 8

第四节 道学的基本内容 17

第五节 道学学派与道家 20

第六节 道学与其他各学派的关系 25

第一节 道教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29

第二章 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29

一、历史的选择 30

二、文化的整合 31

三、民间的认可 32

第二节 道教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4

一、道教形成的准备阶段 34

二、道教组织的创建阶段 36

三、道教的成熟阶段 40

四、道教的繁荣阶段 43

五、道教的衰微阶段 45

第三节 道教与封建社会制度 48

第四节 道教的宗教属性 54

第五节 道教的本土化特征 55

第六节 道教的现状 57

第三章 道教的派系及组织 60

第一节 符箓派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61

一、《太平经》与符箓派道教 61

二、符箓派道教的兴起 62

三、符箓派道教的发展 63

第二节 《周易参同契》与金丹派道教 65

第三节 张天师及他的天师道 67

第四节 三清派和灵宝派的兴起 69

第五节 老子讲道处形成的楼观派 73

第六节 金初北方的全真道 75

第七节 金丹派南宗的兴起和发展 78

第八节 其他道派简介 81

一、太一道 81

二、真大道教 82

三、净明道 83

四、武当道 84

五、张三丰道派 85

六、两晋时期民间的妖道、鬼道 85

第四章 道教经籍的由来和编纂 87

第一节 道经的文化渊源 88

第二节 道经的神学意义 90

一、道经神学意义的表现 91

二、道经神学化的意义 93

第三节 历代道书的造作 94

第四节 道书的分类体系“三洞四辅” 97

第五节 历代道书的编纂工作 101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01

二、唐宋时期 103

三、金、元时期 105

四、明清时期 106

第六节 当代道经的整编工作 107

第五章 道教的神仙信仰 110

第一节 从妈祖的故事说起 110

一、妈祖的民间传说 110

二、妈祖故事背后的神话 112

三、历代帝王对妈祖的态度 114

四、妈祖背后的众多神仙 115

五、由妈祖故事想起的 116

第二节 民间的神仙信仰 117

第三节 道教对民间神仙信仰的整合与提升 121

一、道教教义与民间神仙信仰的自然吻合 121

二、道教接受民间神仙信仰是一种必然选择 122

三、道教诸多神仙的由来 122

四、道教神仙信仰理论上的提升 124

第四节 道教神仙谱系的形成和发展 125

第五节 神仙的特征与功能 127

一、神与仙的区别 127

二、神仙的特征 128

三、神仙的功能 130

一、先天真圣 133

第六节 主要神仙简介 133

二、后天仙真 138

三、民俗神 141

第七节 神仙居住的地方 143

一、洞天福地的来由 144

二、洞天福地的堪舆学意义 145

三、洞天福地的数量 145

第六章 道教哲学与伦理学 148

一、道家哲学是本源 149

二、原始宗教的神学思想是基础 149

第一节 道教哲学的思想渊源 149

三、对儒家思想的融合 151

四、对佛教哲理的吸收 153

五、谶纬神学的影响 155

六、对墨家思想的借鉴 156

第二节 从道家哲学到道教哲学 158

一、老子的哲学思想 158

二、道家哲学体系的建构 160

三、黄老学的分化 161

四、道教哲学的产生 161

五、道教哲学与道家哲学的同异 164

第三节 道教哲学的发展 167

第四节 道教哲学的主要内容 173

二、宇宙生成论 174

一、本体论 174

三、生命论 175

四、认识论 177

第五节 道教的伦理学 177

第七章 道教的医学和养生学 181

第一节 道教医学的由来 181

一、道教医学的兴起是道教组织发展的一种需要 181

二、道教医学的兴起是道教继承原始宗教文化的一种必然 182

三、道教医学的兴起是道教追求的“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终极目标的需要 182

四、道教医学的兴起是宣传神学思想的一种需要 183

五、道教医学的兴起是道教“救己济人”、“重道贵人”的生命伦理学所要求的 183

第二节 道教医学的发展 184

第三节 道教医学的特质属性 186

一、道教医学是传统医学的一个流派 186

二、教道医学带有很浓厚的人文性 187

三、道教医学自始至终表现出了医学和神学的双重性 188

四、道教医学在道教组织内呈现出普遍性的特征 188

五、道教医学的实验性 188

第四节 道教医学中的特殊疗法 189

一、从宗教巫术到心灵疗法 189

二、从修善说教到道德疗法 190

三、从“道”的宣扬到信息疗法 191

五、方技疗法 192

六、内、外丹修炼 192

四、符号疗法 192

第五节 道学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193

一、具体疗法上的影响 194

二、精、气、神学说的影响 195

三、道学辩证法对中医学的影响 196

第六节 道教的养生学 197

一、把握主客体关系 198

二、以德养生和以气养生 199

三、身国同治的模式 200

四、形神俱炼 201

五、追求生命的超越 202

第七节 养生文化与文化养生 202

一、养生文化 203

二、文化养生 207

第八章 道教的炼养方技 213

第一节 静功炼神类方技 213

一、心斋法 213

二、守一法 214

三、存思法 215

第二节 静功炼气类方技 216

一、服气法 216

二、胎息法 218

第三节 动功炼形类方技 219

一、导引术 219

二、按摩术、武术 220

第四节 动静功相结合的啸法 221

第五节 外丹黄白术 222

一、外丹黄白术的起源与发展 223

二、外丹黄白术的实质 225

三、外丹黄白术的历史价值 226

第六节 内丹学 227

一、内丹学的形成与发展 228

二、内丹学的基本理论 229

三、内丹学各派简介 233

四、内丹学的历史价值 236

第九章 道教的文学艺术 239

第一节 道教文学的题材 239

二、神仙、道士、鬼怪类 240

一、道论和神学类 240

三、教理、教义、教戒类 241

四、活动及宫观类 242

五、修道情感类 243

六、评述类 243

七、奏章、颂词类 244

第二节 道教文学的形式 244

一、小说 244

二、散文 246

三、诗词 247

四、戏曲 248

第三节 道教文学的特征 249

一、内容上的特征 249

二、表现手法上的特征 251

第四节 道教的艺术 254

一、音乐 254

二、舞蹈 257

三、戏剧 258

四、绘画 258

五、雕塑与建筑 260

第十章 道教文化与民间风俗 264

第一节 道教文化与民俗的关系 265

一、道教文化对民俗的吸收 265

二、道教文化对民俗的整合和提升 266

三、道教文化在民俗中的渗透和沉积 267

一、生育民俗 269

第二节 生命学说与婚寿礼俗 269

二、婚礼民俗 270

三、寿庆民俗 272

四、阴间传说 274

第三节 神仙生日与民间庙会 275

第四节 道教与民间节日 281

一、过年 281

二、端午 286

第五节 斋醮法事在民间 288

第六节 道学与民众心理 290

一、民众层面上的影响 290

二、在“士”中的影响 295

后记 304

查看更多关于道教文化丛谈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