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实用辐射安全手册

实用辐射安全手册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工业技术

  • 购买点数:14
  • 作 者:从慧玲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223490X
  • 标注页数:403 页
  • PDF页数:423 页
图书介绍:本手册主要包括:辐射安全基础知识、辐射生物效应、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辐射防护检测、干预情况的辐射防护、核临界安全、放射性物质运输安全、放射性废物管理与核设施退役等。

查看更多关于实用辐射安全手册的内容

图书介绍

第1章 基础知识 1

1.1 原子、原子核、同位素 1

1.1.1 原子 1

1.1.2 原子核 1

1.1.3 同位素 1

1.2 放射性 1

1.2.1 放射性核素 1

1.2.2 放射性衰变 1

1.2.3 放射性衰变规律 2

1.2.4 1居里放射性核素的质量 3

1.3 钍系、镎系、铀系和锕-铀系放射性衰变链 3

1.4 密封源和非密封源 3

1.4.1 密封源 3

1.4.2 非密封源 3

1.5 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分组 8

1.6.2 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12

1.6.1 电离辐射标志 12

1.6 电离辐射的标志和警告标志 12

1.7 辐射量和单位 14

1.7.1 活度 14

1.7.2 比释动能 14

1.7.3 参考空气比释动能率 14

1.7.4 剂量 14

1.7.5 吸收剂量 14

1.7.7 辐射权重因数 15

1.7.6 当量剂量 15

1.7.8 有效剂量 16

1.7.9 组织权重因数 17

1.7.10 集体剂量 17

1.7.11 集体有效剂量 17

1.7.12 待积剂量 17

1.7.13 待积吸收剂量 17

1.7.17 剂量当量 19

1.7.16 器官剂量 19

1.7.15 待积有效剂量 19

1.7.14 待积当量剂量 19

1.7.18 个人剂量当量 20

1.7.19 周围剂量当量 20

1.7.20 定向剂量当量 20

1.7.21 工作水平(WL) 20

1.7.22 工作水平月(WLM) 20

附录1.1 元素周期表 21

附录1.2 放射性核素常用数据表 23

附录1.3 常用量和单位 103

第2章 辐射生物效应 108

2.1 辐射生物效应的定义、分类及影响因素 108

2.1.1 定义及相关术语 108

2.1.2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108

2.1.3 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109

2.2.2 主要组织、器官发生确定性效应的阈剂量水平 110

2.2.1 确定性效应的定义及剂量-效应关系特点 110

2.2 确定性效应 110

2.2.3 全身照射的效应 111

2.2.3.1 放射反应 111

2.2.3.2 急性放射病 113

2.2.3.3 急性放射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与辐射剂量的关系 114

2.3 随机性效应 116

2.3.1 随机性效应的定义及剂量-效应关系特点 116

2.3.2 辐射致癌特点及其危险系数 116

2.3.2.1 辐射致癌的某些特点 116

2.3.2.2 辐射致癌效应的危险系数 118

2.4 躯体效应 118

2.4.1 近期效应 119

2.4.2 远期效应 119

2.4.3 特殊的躯体效应——宫内受照后胚胎和胎儿的效应 120

2.4.3.1 宫内照射的随机效应 120

2.4.3.2 宫内照射的确定性效应 120

2.5 遗传效应 121

2.5.2 辐射诱发生殖细胞的遗传效应 122

2.5.3 辐射遗传危险系数 122

2.5.1 辐射对遗传物质的损伤 122

2.5.4 辐射遗传危险估算方法 123

2.5.4.1 倍加剂量(间接)法 123

2.5.4.2 直接法 124

2.6 低剂量照射刺激效应 124

2.6.1 低剂量刺激效应的概念 124

2.6.2 小剂量、低剂量率照射的确定 124

2 6.3 低剂量刺激效应的研究概况及其意义 125

第3章 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 126

3.1 辐射防护要求 126

3.1.1 实践的正当性 126

3.1.2 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 126

3.1.3 剂量约束和危险限制 126

3.2.3 天然源照射 127

3.2.2 职业照射的范围 127

3.2.3.1 概述 127

3.1.4 技术和管理要求 127

3.2.1 职业照射的定义 127

3.2 职业照射的定义和范围 127

3.2.3.2 工作中的氡 128

3.2.3.3 使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增高的工业活动 129

3.2.3.4 在喷气飞机内的宇宙射线 129

3.3 职业照射的控制 129

3.3.1 控制职业照射的框架 129

3.3.2 区域划分 130

3.3.3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 131

3.3.4 实施控制的有关物项及要求 132

3.4.2.3 参观访问人员的控制 134

3.4.2.1 外照射源的控制 134

3.4.2.2 非开放场所中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134

3.4.1 公众照射的定义和范围 134

3.4 公众照射的控制 134

3.4.2 公众照射的控制原则 134

3.5 剂量限值和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135

3.5.1 职业照射的剂量控制 135

3.5.1.1 正常情况下的剂量控制 135

3.5.1.2 特殊情况下的剂量控制 136

3.5.3 遵守剂量限值情况的确认 137

3.5.3.1 剂量限值计算公式 137

3.5.2.1 公众中关键人群成员的剂量限值 137

3.5.2.2 慰问者及探视人员的剂量限制 137

3.5.2 公众照射的剂量控制 137

3.5.3.2 各种表格应用说明 138

3.5.4 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140

3.5.4.1 工作场所表面污染的控制 140

3.5.4.2 工作场所某些设备与用品表面污染的控制 141

3.6.2.2 时间防护法 207

3.6.2.1 概述 207

3.6.1 影响职业照射剂量的重要因素 207

3.6.2 外照射的防护 207

3.6 辐射防护基本方法 207

3.6.2.3 距离防护法 209

3.6.2.4 屏蔽防护法 209

3.6.2.5 源项控制法 219

3.6.3 内照射的防护 219

3.6.3.1 概述 219

3.6.3.2 表面污染的防护 220

3.6.3.3 空气污染的防护 221

3.6.3.4 通风 222

3.7 辐射防护最优化的要求 223

3.7.1 最优化的表述 223

3.7.2 最优化的要求 224

第4章 辐射防护监测 225

4.1 辐射防护监测的目的 225

4.2 辐射防护监测的分类 226

4.4.1 个人监测的对象 227

4.4.2 外照射个人监测剂量计的选择 227

4.3 外照射剂量监测的适用量 227

4.4 个人监测 227

4.4.3 内照射个人监测 230

4.4.3.1 内照射个人监测的对象和实例 230

4.4.3.2 内照射个人监测的方法 231

4.4.3.3 内照射测量结果的解释 232

4.5 工作场所监测 232

4.5.1 工作场所外照射监测 232

4.5.3 空气污染监测 233

4.5.2 表面污染监测 233

4.6 环境监测和流出物监测 234

4.6.1 环境监测 234

4.6.2 流出物监测 236

4.7 放射性样品的测量 237

4.7.1 α测量 237

4.7.2 β测量 237

4.7.3 γ测量 238

4.7.5 放射性气体测量 239

4.7.4 X射线测量 239

4.7.6 放射性气溶胶测量 241

4.7.7 氡及其子体测量 244

4.7.8 水中放射性监测 247

4.8 各种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化分析 248

4.8.1 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化分析 248

4.8.2 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测定 249

4.9 辐射防护监测仪表的性能及校准 254

4.9.1 防护仪表的性能简介 254

4.9.2 防护仪表的检定和校准 260

4.9.3 防护仪表性能评价 269

4.10 数理统计和测量不确定度 269

4.10.1 概率与概率分布 270

4.10.2 随机变量的数学特性 270

4.10.3 统计值、置信度和置信区间 271

4.10.4 测量不确定度 272

5.1 两类活动:实践与干预 276

第5章 干预情况的辐射防护 276

5.2 两种情况下的干预:持续照射情况的干预与应急照射情况的干预 277

5.3 干预的基本原则 278

5.4 干预水平与行动水平 278

5.4.1 干预中采用的一些剂量学量 278

5.4.2 干预水平与行动水平的数值 281

5.4.3 应急照射情况的操作干预水平 284

5.5 应急计划与准备 287

5.5.1 核或辐射应急状态分级 287

5.5.2 应急计划与准备 289

5.6 应急响应 293

5.6.1 应急组织的启动 293

5.6.2 事故评价 295

5.6.3 防护行动(措施) 296

5.6.4 医学应急 302

附录5.1 国际核事件分级 304

附录5.2 放射性物质的危险量 309

6.1.1 核临界安全中常用的概念 314

第6章 核临界安全 314

6.1 核临界安全基础 314

6.1.2 核临界安全控制原则 315

6.2 核临界安全措施 315

6.3 几种常用核临界安全控制方式 316

6.4 235U和239Pu次临界限值 318

6.4.1 235U和239Pu的单参数次临界限值 318

6.4.1.1 金属系统的次临界限值 318

6.4.1.2 水慢化系统的次临界限值 319

6.4.1.3 氧化物系统的次临界限值 321

6.4.2 235U和239Pu的多参数次临界限值 322

6.4.2.1 水溶液、金属-水混合物 322

6.4.2.2 低富集铀系统 325

6.4.2.3 240Pu,241Pu含量不同的239Pu(NO3)4溶液 328

6.4.3 影响单体次临界限值的因素 328

6.4.3.1 加严单体次临界限值控制的意外因素 329

6.4.3.2 放宽单体次临界限值的因素 330

6.4.4 多体问题 331

6.4.4.1 面密度法、密度类比法和立体角法 332

6.4.4.2 贮存和运输问题 334

6.5 核临界安全常用的计算程序 335

6.6 临界事故 337

6.6.1 临界事故概述及特点 337

6.6.2 临界事故经验教训 337

第7章 放射性物质运输安全 339

7.1 几个重要术语 339

7.2 运输的安全要求与管理 342

7.2.1 运输指数(TI)的确定 342

7.2.2 临界安全指数(CSI)的确定 343

7.2.3 货包和外包装物的运输指数、临界安全指数和辐射水平的限值 344

7.2.4 放射性污染的限值 344

7.3.1 对各种包装和货包设计的一般要求 345

7.3 对包装和货包的要求 345

7.2.5 货包和外包装的分级 345

7.2.6 标志 345

7.3.2 试验程序 346

7.3.2.1 货包试验 346

7.3.2.2 验证经受正常运输条件能力的试验 346

7.3.2.3 验证经受运输事故条件能力的试验 347

7.4 乏燃料运输安全 348

7.4.1 乏燃料组件的特性及放射性源项 348

7.3.3 审批和管理要求 348

7.4.2 乏燃料运输货包 349

7.4.2.1 货包结构及各部件的功能 349

7.4.2.2 货包试验 351

附录7.1 部分放射性核素的基本值 352

第8章 放射性废物管理与核设施退役 355

8.1 放射性废物 355

8.1.1 放射性废物的来源 355

8.1.2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355

8.2.1 放射性废物管理原则 358

8.2 放射性废物管理 358

8.2.2 放射性废物管理步骤和要求 359

8.2.3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辐射防护目标 360

8.2.4 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安全 360

8.3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361

8.3.1 放射性废气 361

8.3.1.1 放射性废气的稀释排放 361

8.3.1.2 放射性气载废物的净化处理 361

8.3.2.1 放射性废液的净化、浓缩 362

8.3.2 放射性废液 362

8.3.2.2 放射性废液固化 366

8.3.2.3 放射性有机废液的处理 374

8.3.3 放射性固体废物 375

8.3.3.1 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 375

8.3.3.2 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包装与贮存 380

8.3.3.3 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 381

8.3.4 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库)址的选择和安全评价 384

8.4 高放废物的核嬗变处理 385

8.5 废辐射源处理与处置 388

8.6 核设施退役 389

8.6.1 关于退役的国家政策 389

8.6.2 退役策略 390

8.6.2.1 立即拆除 391

8.6.2.2 安全关闭 391

8.6.3 退役方案 392

8.6.3.1 退役计划 392

8.6.2.3 埋葬 392

8.6.3.2 退役方案制定 394

8.6.4 退役方法和工艺 394

8.6.4.1 特性调查 394

8.6.4.2 去污 395

8.6.4.3 拆除技术 396

8.6.4.4 退役废物管理 397

8.6.5 退役的辐射安全 398

8.6.6 退役的费用和资金筹措 399

主要参考文献 402

查看更多关于实用辐射安全手册的内容

相关书籍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