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远东史  下

远东史 下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历史地理

  • 购买点数:15
  • 作 者:John J.Heerens 张立志编著
  •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1935
  • ISBN:
  • 标注页数:482 页
  • PDF页数:312 页
图书介绍
标签:编著 立志

导言 1

历史之意义 1

本书之目的 2

历史之三要素 2

第一编 远东文化之起源(至秦朝——公元前二二一年——为止) 5

第一章 亚洲地势概论 5

亚洲之命名 5

亚洲之境界 5

亚洲之高原 6

亚洲之低原 6

亚洲之气候 7

欧亚二洲地势之比较 7

第二章 亚洲东南二部之人种 9

人类之发源地 9

向东移迁之民族 10

地球上最早之居民 10

移民之踵接 11

冰川期与冰川间期之影响 11

民族之种类及其分布 12

亚洲之居民 12

亚洲中部最早之文化 13

亚洲之两大文化中心 13

第一段 中国之地势与民族 15

第三章 先秦时代之中国 15

第二段 中国古代史 21

第四章 亚历山大东征前之印度 37

印度之形势位置与广袤 37

印度之天然境界 37

河畔平原 38

德干高原 38

印度之户口 38

印度之土著 39

印度之民族与语言 39

雅利安族之入印度 40

雅利安族之拓展 41

印度教 41

社会阶级与婆罗门教 42

吠陀经典 43

印度与地中海沿岸诸国之交通 43

公元前第四世纪时雅利安人占领下之印度 44

第五章 有史以前印度支那及马来西亚之民族 46

印度支那及马来西亚之地势 46

原始之三大民族 46

三族之文化 48

第二编 远东文化之进展与帝国之兴起(公元前二二一至公元一二○○) 49

第六章 亚历山大东征后回人入侵前之印度 49

第一段 北印度古史 49

第二段 南印度古史 57

秦始皇 62

第七章 秦元期间之中国 62

中国史上之一大分界 62

万里长城 63

中国疆域之向南拓展 64

焚书坑儒 64

秦始皇之不朽事功 65

汉初之情势 66

汉武帝之内政与武功 66

汉代与罗马之交通 68

中国与日本最早之关系 69

佛教之东渐 69

三国之兴亡 70

唐朝 71

海上贸易 72

印刷术与科举制度 73

景教之传入 74

回教之输入 75

唐之衰亡 75

宋朝 76

王安石变法 76

南宋 77

第八章 高丽古代史(元朝以前) 78

高丽之地势 78

高丽历史之起源 78

高丽之人种 79

箕子及其后裔 80

高丽之分裂 82

新罗之勃兴 83

统一之高丽 84

中国输入高丽之文化 85

日本本部 87

日本群岛 87

第九章 日本古代史(至镰仓幕府时代为止) 87

日本地势之特点 88

日本之气候 88

日本之天然物产 89

日本古史中之传说 89

日本之民族 90

最初之大和国 90

日本与高丽之关系 92

神道教 93

日本之佛教 93

推古天皇与?户当国时代 95

日本与中国之关系 96

大化革新 96

革新成功之程序 98

国都之奠定 99

日本命名之由来 99

藤原氏之崛起 100

帝国疆域之拓展 101

比睿山 101

出家修道之上皇(院政时代) 102

大名(藩侯) 103

平氏与源氏之争权 104

镰仓幕府 105

九世纪后日本与中国之关系 107

第十章 佛教势力衰微前马来西亚及印度支那半岛之印度文化 109

有史初期之马来西亚民族 109

马来西亚及印度支那之古史 109

最早之帕拉瓦殖民地 110

印度支那半岛 111

印度支那之民族及其最早之帝国 111

苏门答腊及马来半岛之佛教帝国 113

室利佛逝之文化 113

室利佛逝之扩展 114

室利佛逝之灭亡 115

室利佛逝统治下爪哇之传闻历史 116

佛教国室利佛逝之征服西爪哇 116

室利佛逝治下西爪哇之皈依佛法 117

婆罗洲菲力宾所受室利佛逝之影响及印度势力之北展 118

苏门答腊人未至前婆罗洲所受印度文化之影响 118

苏门答腊在婆罗洲所建之殖民地 118

宋人关于布隆尼城之叙述 119

班艾岛最早之佛逝延殖民地 120

南吕宋殖民地 121

婆罗洲及菲力宾之采用印度文字 122

第十一章 远东贸易之阿剌伯人 124

阿剌伯人为远东商人之领袖 124

罗马人逝阿剌伯人远越印度营商 125

远东各地之阿剌伯文化 127

阿剌伯人探险于马来西亚 128

阿剌伯人在华贸易之概况 129

中国人夺阿剌伯人之马来西亚商业 129

第三编 东方帝国主义之极盛及其衰微(公元一二○○至一四九八) 133

第十二章 蒙古之拓展与帝国之建设 133

中亚诸游牧民族 133

匈奴与突厥 134

契丹与金 135

蒙古之兴 135

成吉思汗之南侵金国与高丽 136

成吉思汗之西征花剌子模 136

蒙古第一次西征俄罗斯 137

大宗窝阔台 137

世祖忽必烈 138

世祖之帝中国 139

世祖之域外征伐 139

世祖之东征日本 140

蒙古与西欧之交通 141

世祖之南征爪哇 141

马哥孛罗 142

马哥孛罗之东方游记 143

元世祖后之蒙古——帖木儿 144

帖木儿之南征印度与西征小亚细亚 145

元亡后之中国 146

高丽 146

印度与小亚细亚 147

印度支那所受印度中国文化之影响 148

第十三章 暹罗征服柬埔寨(真腊)前印度支那与缅甸之情形 148

印度支那半岛之地势与人种 148

印度宗教艺术之输入 149

中国哲学与政治组织之传入 149

印度支那之四大政区 150

安南与中国之政治关系 150

柬埔寨之衰微 151

暹罗之勃兴 152

暹罗之地势 152

暹罗之拓展 153

暹罗与其邻国之关系 153

暹罗与中国之关系 154

缅甸之崛兴及其统一 154

亚诺拉他之改革 155

缅甸与中国之交通 156

蒲甘之盛衰 156

阿瓦与白古 157

第十四章 回人东侵后至蒙兀儿帝国极盛时之印度 158

特里王前回人之征服印度 158

回教小国之?起 159

蒙兀儿帝国之崛兴 160

亚格伯王朝 160

乡农王金阿罗克 162

辛哥撒里王国之崛兴 162

第十五章 佛教势力衰微后麻喏巴歇帝国极盛前之爪哇与马来西亚 162

葛达那加剌 163

辛哥撒里之拓展 163

麻喏巴歇国之创立 164

中国讨伐军之至爪哇 165

魏拉遮之阴谋 166

中国兵由爪哇撤退 166

火器之传入爪哇 167

麻喏巴歇之开国君主 167

葛阇马大与麻喏巴歇之扩展 168

帝国之极盛时代 169

麻喏巴歇之政府与商业 170

殖民地政府 170

麻喏巴歇之光荣时期 171

麻喏巴歇帝国之衰微与分裂 172

婆罗洲与菲力宾所受苏门答腊与爪哇之影响 173

菲力宾人之冶金事业 175

爪哇文化之传入菲力宾 175

麻喏巴歇在婆罗洲及菲力宾所有之殖民地 175

菲力宾所受麻喏巴歇宗教之影响 175

织造业与服装 176

爪哇之商业势力 177

爪哇文化之式微及西班牙文化之代兴 177

印度文化势力结论 177

第十六章 十五世纪时中国与马来西亚之交通 179

中国与马来西亚最初之关系 179

中僧赴印度者对于马来西亚之记述 180

侨居苏门答腊与爪哇之中国商人 180

侨居婆罗洲与菲力宾之中国人 181

赵汝适对于满多罗通商之记述 181

麻剌甲帝国之崛兴 182

麻剌甲与中国修好 183

郑和出使南洋 185

日后续来之使臣 186

马来使臣之至中国 186

中国势力在马来西亚之衰替 187

中国对于马来文化之贡献 187

第十七章 回教势力在马来西亚之拓展及麻剌甲帝国之崛兴 189

麻剌甲与室利佛逝之逃人 189

阿剌伯商人及其传教士 190

回教在印度之情形 190

最初回教在马来诸地之情形 191

兼为教士与国主之赛夷人 191

马来王之系统 192

麻剌甲帝国扩展之原因 193

西里伯岛回教文化之性质 193

爪哇诸回教王之兴起 194

回教势力在爪哇之优越 194

第十八章 欧人与远东最初之交通及其辖制远东之开始 197

欧人探求通远东之航路 197

第四编 欧洲帝国主义之东渐及其在远东之拓展(一四九八至一八六○) 197

葡人最先发见东方航路 198

葡人与阿剌伯人之竞争及阿尔布葵葵之政策 199

侨居麻剌甲之葡人 201

葡人与东方修好 201

麻剌甲与麦哲伦 202

西通印度之航路 203

西班牙国旗下之麦哲伦 203

麦哲伦海峡太平洋与菲力宾群岛 204

麦哲伦之死 205

环航地球一周之维多利亚船 206

墨西哥与秘鲁 206

葡班二国对于摩鹿加之竞争 207

西班牙之殖民于菲力宾 207

第十九章 葡属远东帝国之盛衰 209

葡萄牙与西班牙人 209

葡萄牙之商业帝国 210

葡萄牙人之宣教事业 211

印度支那半岛之葡萄牙人 212

西班牙势力在菲力宾之扩张 212

西班牙人统治菲力宾之情形 213

菲力宾之商业与马尼剌之商船 213

西班牙与英国德类克 214

西班牙葡萄牙二国王位之合并 215

英荷二国之侵略远东 216

英荷之二东印度公司 217

葡萄牙东方领土之衰微 217

英荷二国对于葡人之攻击 218

葡人在东方之末路 219

英荷二国继握东方商权 219

第二十章 汉族复主中国之明代 221

汉族复主中国 221

中欧间交通之中断 221

明代之英主 222

时朝与四裔之关系 223

明朝之政治 225

十五世纪时中国之隆盛及其文化 225

葡人东来中国 226

中国对葡人行动之不满 227

澳门 227

明朝限制外商之条例 228

基督教之复行传入 228

利玛窦等居京之情况 229

居广州台湾之荷兰人 229

最初英人之谋通商 230

满洲之崛兴 231

满洲与明朝开衅之始 231

李自成之叛乱 232

吴三桂之降清 232

镰仓幕府之衰微 235

满清之统一中国 235

第二十一章 日本三百年史(一三三三至一六四一:开放与锁国) 235

新幕府之发生 236

足利尊氏之当国 237

继统之争 237

日本与中国高丽之关系 238

京都之奢华与各地之痛苦 240

日本之战国时代 240

葡人至日本 241

日本之三雄 242

织田信长之崛起 243

丰臣秀吉 244

丰臣秀吉之用兵高丽 245

日军之初胜后败 246

战争之终结 247

高丽之龟形战船 248

江户幕府 249

德川家康之攘夺政柄 249

基督教之传入 251

织田信长与传教士 252

丰臣秀吉最初对于教士之待遇 253

一五八七年之严禁天主教令 254

秀吉禁教谕令之用意 254

丰臣秀吉与法兰西斯派教士之关系 255

日本基督徒之首次殉难者 256

德川家康之外交政策 257

家康转与荷英人交往 257

家康商业政策之失败 258

禁传基督教之新谕令与空前之大杀戮 259

日本之闭关 259

日本与西方交通之窗牖与荷人之居留出岛 260

商业发展之阻碍 262

第二十二章 西班牙创设传教士帝国于菲力宾 262

西班牙之传教士帝国 262

西班牙人对于华侨之待遇 263

菲力宾之外患 264

内部之变乱 266

西班牙之新经济政策 266

新政策之利益 267

民族意识之发生 267

菲力宾为国家抑为属土 268

第二十三章 英荷人破坏葡属亚洲帝国 270

第一段 英荷人合作时期 270

第二段 荷兰之经营南洋群岛 272

第三段 英国势力在印度之拓展 278

第二十四章 欧人势力在印度支那之扩张 284

印度支那之英法荷人 284

英人侵略缅甸 285

新加坡马来联邦 286

暹罗及其所受欧人之侵略 287

国内之紊乱及新朝之建设 288

安南法属印度支那之开始 289

欧人吞并亚洲南部 290

第二十五章 西伯利亚:俄人之东侵 292

西伯利亚之地势 292

俄人东侵之始 292

土人之抵抗 294

俄人为中国所击败 295

尼布楚条约之订结 296

恰克图条约 296

俄人之继续前进 297

俄人在黑龙江沿岸占有根据地 299

爱珲条约 300

康熙 302

满清政治之性质 302

第二十六章 满清制裁外人在华贸易及列强侵略之努力 302

明末最后之光复事业 304

康熙与欧人之关系 305

康熙禁止传教之上谕 306

俄国之侵略远东 306

尼布楚条约 307

乾隆 308

广州之外商 309

中国之通商条例 310

外商对华之不满 310

英使马卡特尼与安麦斯特 311

鸦片 312

清廷之禁止鸦片贸易 312

英国商务监督纳披尔 313

林则徐之禁止鸦片贸易 314

中英之役 314

中英第一次缔结条约 315

最惠国条例 316

中外冲突之延续 316

第二次缔结条约 317

新式海关之创设 318

俄罗斯之向远东拓展 319

一八五八及一八六○年之中俄条约 319

太平天国 320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 321

太平天国之失败 321

一八六○年时中国之情形 322

第二十七章 日本之重开海禁及其欧化 324

德川闭关时代 324

日本之再开海禁 325

条约中日本之损失 327

日本之排外举动 328

国人之攻诘政府 328

新皇之登位与幕府之覆亡 329

幕府衰亡之原因 329

明治维新时期 331

明治时代政治之改进 331

日本修约之始末 332

日本之欧化 333

菲力宾商业之发展 335

第二十八章 美国势力之东渐与菲力宾之自治运动 335

第五编 东方民族主义之勃兴及其对于西方帝国主义之抵抗(一八六○至一九二九) 335

进步主义与保守主义 336

革命暗潮之发生 337

革命之初期 338

西班牙与美国在远东之战争 338

菲力宾之让归美国 339

菲力宾人之谋建共和国 339

菲力宾岛之叛乱 340

菲力宾之地方自治 341

美国之宽大革新政策 341

菲力宾之谋求独立 342

美国之退让 342

准兹议案之通过 343

菲力宾自治权之扩大 344

菲力宾政府之现状 345

最近数年间之进步 347

第二十九章 俄国侵略之进展及不冻港之探求 348

流犯移殖西伯利亚 348

自由移殖 350

西伯利亚之交通 350

俄国复袭对华亲善之假面具 351

东清铁路(中东路) 352

俄国之继向满洲侵略 352

日俄战争阻止俄国之侵略 353

俄国侵略野心之易向 354

俄人之侵略蒙古 355

世界大战——远东共和国 355

第三十章 中国与帝国主义之奋斗及其内讧 357

中国之新忧患 357

内部之纠纷 357

蒲安臣之奉使 358

美国与中国移民案 359

中国与日本之关系 360

高丽之开放 361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之谈判 362

中英之冲突 363

中俄伊犁交涉 364

法国之侵占东京 365

中法战争 366

中国之维新运动 366

兹禧太后之当国 367

日本之新需要 369

第三十一章 日本之成为世界强国及其吞并高丽 369

中日甲午之战 371

马关条约 372

俄德法三国之干涉 373

中日战争及列强干涉之影响 374

俄国之满洲之野心 375

第一次英日同盟 375

日俄战争 377

日本战胜与朴次茅斯和议 377

日本战胜之重要 379

泛亚洲主义 380

日本为世界之强国 380

高丽之灭亡 381

明治时代之末期 382

日本经济之发展 382

外人之竞争租借 384

胶州湾之租借 384

第三十二章 中国辛亥革命建设共和及新民族主义之发展 384

美国在东方之新注意 385

开放门户交涉之经过 386

戊戌政变之百日维新 387

拳乱 388

外人要求平乱 388

使馆之守卫兵与大沽之陷落 389

宣布中立之督抚 390

围攻使馆之经过 390

辛丑和约 391

中国之维新 391

宣统之登位 392

辛亥革命 393

民国之成立 393

南北之分裂 394

督军之争权与抵制之运动 395

荷属南洋群岛 396

第三十三章 民族主义勃兴于荷属南洋群岛法属印度支那英属印度之成效 396

荷属南洋群岛政治之现状 397

法属印度支那 398

印度人之不靖与英国之退让 399

印度民族国家主义之发展 400

印人对于英人依然不满 401

印度之立法机关 401

两权政府制与各省自治 401

选举权 403

第三十四章 暹罗独立运动之成功 405

查克利朝 405

最早之条约 405

领土上的帝国主义 406

法律上的帝国主义(领事裁判权) 408

暹罗以领土换得主权 409

美国首先放弃权利 411

暹罗加入世界大战 411

暹罗之改革——自由完成之程序 412

结论 416

第三十五章 远东之近事及局势之变迁 417

已往事迹总论 417

世界大战对于远东之影响 417

日本之加入大战 418

中国之加入协约国 418

苏俄与中国之关系 419

西伯利亚之苏俄政府 419

日本与苏俄 421

中日之冲突 422

二十一条之要求 422

山东问题 426

华盛顿会议 428

华盛顿会议后之要事 429

五卅惨案及他纠纷 430

沙面惨案及英商之损失 431

国民党之胜利及其反响 432

南京事件与外交之纠纷 433

五三济南惨案及北京之陷落 434

中国最近之发展 435

最近日本政治之进展 436

印度政治之前途 437

第六编 太平洋及其问题与远东之关系 441

第三十六章 太平洋之地势重要及其初期略史 441

太平洋中之岛屿 441

大陆组诸岛 442

洋海组诸岛 442

太平洋诸岛之分布 442

太平洋之重要 443

欧人未至前之太平洋 445

第一期 太平洋之探测及葡班人之争霸 446

第三十七章 欧化后之太平洋 446

第二期 列强在太平洋中之冲突 451

第三十八章 维持和平机关之创设及太平洋问题之解决 459

巴拿马运河 459

(甲)商业上之变化 460

(乙)军事上之变化 460

远东所受世界大战之影响 461

(甲)德国 461

(乙)日本 462

(丙)英国 463

(丁)美国 464

种族之冲突 465

维持太平洋和平之方法与组织 466

(甲)华盛顿会议 467

(乙)国际组织 469

(丙)巴黎非战公约 477

维持太平洋及远东和平之方法与机关一览表 480

查看更多关于远东史 下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