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与风险控制

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与风险控制PDF格式文档图书下载

经济

  • 购买点数:9
  • 作 者:曾德荣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122036025
  • 标注页数:196 页
  • PDF页数:2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讨论了如何构建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契约这一制度的核心问题。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从企业产生、演进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契约的形成和变迁过程,得出基于企业价值导向来安排经营者的激励契约时最有效率的结论。

查看更多关于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与风险控制的内容

图书介绍

1 引论 1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 1

1.1.1 现象分析:企业经营者激励的困境 1

1.1.2 理论反思 2

1.2 研究的意义 4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5

1.3.1 契约 5

1.3.2 激励契约与激励相容 7

1.3.3 经营者 8

1.3.4 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9

1.3.5 企业价值 10

1.4 研究的基本假定 12

1.4.1 有限理性假设 12

1.4.2 不完全信息假设 13

1.4.3 不确定性和风险假设 14

1.4.4 帕累托最优假设 15

1.5 研究方法 16

1.6 研究对象、文章框架与论证逻辑 19

2 经营者激励与控制理论的演进与变迁 22

2.1 古典经济学中“经营者”激励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思路 22

2.2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企业经营者激励的解决方法 24

2.2.1 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最优契约曲线的形成过程 24

2.2.2 新古典经济学中对经营者最优努力水平的激励方案 26

2.2.3 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风险分担合同 28

2.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计划体制中的经营者激励契约分析 29

2.4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经营者激励问题的观点 31

2.4.1 “交易成本”的提出与经济学的新进展 31

2.4.2 从交易成本理论向契约经济学范式转化 34

2.4.3 持有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应完全占有企业剩余的观点 36

2.4.4 经营者应完全占有企业剩余的观点 37

2.4.5 控制权相机转移的观点 38

2.5 从“管理学”角度出发对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研究评述 40

2.5.1 从管理学角度对“企业”研究范式的转变 40

2.5.2 “管理学”角度经典激励理论 42

2.6 其他对于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综述 44

2.6.1 从企业并购所形成的“控制权市场”的外部治理的角度 44

2.6.2 从“利益相关者权力”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 45

2.7 对上述理论的评述 46

3 企业制度的演进与企业经营者激励契约的选择——基于企业价值导向的观点 49

3.1 企业制度中经营者激励契约的博弈变迁过程分析 49

3.1.1 从“分包制”向“工厂制”的转变 49

3.1.2 从“单一企业”到“现代工商企业”的转变 51

3.1.3 经营者激励契约范式的转变 55

3.2 新假说框架:基于企业价值的经营者激励模型 58

3.2.1 传统委托-代理模型的描述 58

3.2.2 传统委托-代理模型的悖论 59

3.2.3 基于企业价值的经营者激励模型的提出 60

3.3 对“基于企业价值的经营者激励模型”的改进 61

3.3.1 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角度考察 62

3.3.2 对“企业作为一个系统”的数理逻辑关系描述 67

3.3.3 对“基于企业价值的经营者激励模型”的改进与求解 68

3.4 基于企业价值的经营者激励模型及最优解的经济与政策含义 73

4 企业经营者激励契约的计量分析——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经营者激励契约的度量机制研究 76

4.1 《萨班斯-奥克利法案》中的经营者受托责任 76

4.1.1 SOX法案中与经营者受托责任相关的条款 77

4.1.2 COSO内部控制评估框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解释 78

4.1.3 COSO内部控制评估框架和《萨班斯-奥克利法案》的不足 82

4.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绩效考核机理解释——KPI、BSC、EVA、6δ等绩效评估与考核体系内在机理分析 83

4.2.1 全面预算管理 83

4.2.2 平衡记分卡 84

4.2.3 EVA绩效考核系统 87

4.2.4 基于6δ的评价体系 88

4.2.5 KPI——企业关键业绩指标 90

4.3 几种激励契约度量机制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的梳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综合激励契约的度量机制 92

5 经营者激励契约效果的实证 96

5.1 实证模型的建模思路——以美国和中国上市公司为例 96

5.2 经营者激励契约效果的实证——以美国上市公司为例 97

5.2.1 变量及数据处理 97

5.2.2 以经济部门平均值(Economic sector median)进行分析 97

5.3 经营者激励契约效果的实证——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 104

5.3.1 变量及数据处理 104

5.3.2 中国上市公司2003年经营者报酬情况综述 104

5.3.3 中国上市公司2003年经营者报酬的相关性分析——按行业分类 106

5.4 对美国数据与中国实践的实证模型结果 125

6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经营者激励契约研究 126

6.1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与经营者激励契约变迁 126

6.1.1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概述 126

6.1.2 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契约变迁 129

6.2 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契约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133

6.2.1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契约演进的分析框架——博弈的制度变迁理论 133

6.2.2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博弈主体组成分析 134

6.2.3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契约的制度变迁与博弈过程分析 134

6.2.4 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契约变迁的“创新状态” 136

6.3 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契约改革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建议 140

6.3.1 经营者激励契约改革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建议——产权激励角度 140

6.3.2 经营者激励契约改革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建议——企业治理结构角度 142

6.3.3 经营者激励契约改革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建议——企业微观管理层面的角度 143

7 案例分析——某国际技术合作公司改制方案设计 145

7.1 某国际技术合作公司概况 145

7.2 某国际技术合作公司改制的必要性 146

7.2.1 改制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落实政府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要求 146

7.2.2 改制是某国际技术合作公司加快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146

7.3 当前改制中的重点、难点与委托方对本项目的具体要求 148

7.4 集团化改制方案的设计与具体实施步骤 150

7.4.1 改制的政策依据 150

7.4.2 改制的指导思想 151

7.4.3 改制的具体做法——走集团化的运作模式 151

7.4.4 对原国际公司实行改制 157

7.5 当前集团化方案与改制方案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58

7.5.1 新的外经集团的领导班子如何产生(如何解决新老领导班子平稳过渡) 158

7.5.2 关于劳动关系问题 159

7.5.3 职工的安置分流方案 159

7.5.4 进一步做好改制的宣传工作 159

7.5.5 其他 160

7.6 案例评述 161

8 结论、创新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3

附件1:中国上市公司2003年经营者的薪酬数据 167

附件2:2003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分类财务指标及评价得分表 176

参考文献 180

后记 196

查看更多关于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与风险控制的内容

返回顶部